【编者按】本期将推送法律期刊 《法学杂志》2016年第6期文章 题目与摘要,供各位读者及时掌握法学领域最新学术成果


1.亚投行环境与社会保障政策之检思 ——以磋商程序与问责机制为重点 作者:甘培忠;蔡治 (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亚投行于2015年9月公布了《环境与社会框架草案》,并同部分利益关联方进行了首轮磋商


民间环境与社会保障组织对草案的磋商程序与实质内容提出了大量专业、详细且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指出首轮磋商程序存在时间安排过短、磋商方式过于粗糙、参会利益关联方范围过窄等问题


其后亚投行于2016年2月26日公布了正式的《环境与社会框架》


相较于草案,其对申诉机制的规定有重要改进,但依然欠缺问责机制的具体规定


在今后的磋商程序中,亚投行应挑选边缘利益关联方代表参与磋商会议并延长磋商时间,精化《环境与社会框架》用词以明确银行的作为义务,订立更加细致的人权标准的适用规范,并在现有申诉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其问责性


关键词: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框架;民间组织;磋商程序;问责机制 2.论亚投行对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完善 作者:漆彤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亚投行的正式成立为当代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产生是基于亚洲地区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的客观资金需求,也有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观动因,更源自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需要


作为专注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新的区域性开发型金融机构,亚投行不应被赋予过度的政治解读


亚投行设立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全球金融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并有助于国际金融治理规则的重塑


亚投行今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应在内部构建良性循环的治理结构,处理好与其他多边机构的外部关系,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并处理好资金安全风险


关键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金融治理;规则重塑 3.比较视野下的亚投行贷款条件研究 作者:廖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条件性”是多边开发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性贷款的重要特点,相关条件涵盖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贷款条件相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贷款条件既有共通之处,也有鲜明特色


“非政治化”的基本原则使得亚投行的条件性相比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有所简化和弱化,有助于确立和发展多边开发融资的新范式


未来如何在商业性与政策性之间取得平衡,决定着亚投行的发展融资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


关键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开发银行;发展融资;贷款条件;条件性 4.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及其评估 作者:徐汉明;张新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科学完备的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规范评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体系的设计既要坚持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科学与简便相结合、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可计量与可比较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又需考虑指标体系所应包括的内容及框架体系和各个单项指标的含义、口径及计算方法


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党委领导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人大加强社会治理法立法和监督、政府主导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司法机关维护社会治理公平正义、社会组织自治和参与合作共治、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多维指标


社会治理法治建设评估的适时开展,既是社会治理法实施的基本要求,又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指标体系;法治;评估 5.地方立法评估的立法模式与制度构建 作者:陈伟斌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为确保地方立法评估的权威性与正当性,实现地方立法评估的统一化与制度化运行,地方立法评估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


《地方立法评估法》应当对地方立法评估的宗旨与原则、主体、对象与内容、标准与程序等地方立法评估制度的制度性基本要素进行科学、理性设置,以服务于地方立法评估制度法治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关键词:地方立法;立法评估;立法模式;地方立法评估法 6.“互联网+”与政府监管转型:机遇、挑战与对策 作者:尹少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兴起在暴露政府监管滞后的同时,也为我国政府监管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监管理念的革新、监管目标的平衡、监管手段的协调、配套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面对此种机遇与挑战,为保障“互联网+”的有序推进,应全力推进政府监管转型


在监管理念上,实现由“监管”向“治理”转变;监管目标上,努力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监管机构上,整合多重监管机构的职能;监管方式上,实现多重监管方式的协调;充分发挥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为政府监管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政府监管;转型;挑战;对策 7.“互联网+”时代微商规制的逻辑基点与制度设计 作者:董彪;李仁玉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微商是“互联网+”时代商务活动向移动社交平台拓展的产物


社交平台功能异化改变了传统商事活动的格局
微商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出现微商乱象

诚信缺失、维权成本与收益失衡、征税两难、群聚效应下的行为合法性危机以及监管空白成为制约微商发展和法律规制的困境


需要全景式动态考察微商运营及微商商人的形态,预设微商行为中的人像、场景以及信用基础,进而对微商进行分类调整和制度设计


关键词:互联网+;社交平台;微商;逻辑基点;消费者权益 8.刑法谦抑主义的西方图景与中国表达 作者:苏永生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谦抑主义是西方(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将其等同于刑法的经济性或者刑法的补充性,并将刑法谦抑性的基本表现形式理解为非犯罪化


事实上,非犯罪化是刑法谦抑主义的西方图景,适应于其刑法分则所采取的“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立法模式,因而以此为立场来评价我国刑法立法并不合适


我国《刑法》分则采取的是“立法定性又定量”的立法模式,对刑法谦抑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刑法谦抑主义不仅应当强调刑罚处罚的必要性,还要求刑罚方法与其他处罚方法衔接


因而,刑法谦抑主义在我国虽然没有以非犯罪化为主要表现,但我国的犯罪化历程并不违反刑法谦抑主义,反而恰恰表达了刑法谦抑主义


关键词:刑法谦抑主义;西方图景;中国表达;非犯罪化;犯罪化 9.单位犯罪主体资格问题探析 作者:尉琳 (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单位刑事责任能力的理论未能提供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判断标准,司法解释和判例也无实质上的实践判断依据


我国单位的刑事责任能力实质上基于刑事政策的影响,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认定正是刑事政策价值取向的司法表现;从“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国外法人犯罪的理念和立法流变以及我国立法、司法实践来看,“独立的利益”都应成为当下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实践标准;与自然人主体一体化是解决单位犯罪主体资格问题的最终出路


关键词: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刑事政策;利益;一体化 10.破产重整制度有效运行的问题与出路 作者:张艳丽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对“僵尸企业”的处置需要我国《企业破产法》中重整制度的有效运行


为了解决破产重整“启动难”“运行难”、防止重整计划“纸上画饼”,需要通过确立多元化的破产重整“营运价值”、完善破产重整启动条件、设立专业化破产法院(法庭)、建立执行转入破产机制以保证破产重整程序顺利启动;同时通过多元化企业重整模式选择、设立预重整程序以保证破产重整程序的有效运行;更为重要的是为保证重整计划的最终实现,必须合理选择重整营业机构、完善债务人信息披露义务、规范法院重整计划批准原则、完善对重整计划成败处置制度


关键词:破产;重整制度;重整计划;有效运行 11.我国移植LLC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赵威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内容提要:LLC是美国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呈现有限责任、单层税负、灵活管理体制的特点


将LLC作为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加以移植,并不会对现有的公司、合伙制度进行替代性的推翻,仅仅是丰富了我国商事企业的制度设计,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投资模式的需求


随着《公司法》不断修改,政府管理的态度更加偏向于对商事主体的“宽进严管”,拟在组织形式方面给予企业广泛的制度自由,政府态度的转变为LLC的移植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土壤;我国统一的法律体系,有利于在引入LLC的同时,对《公司法》《税法》等相关法律进行统筹和协调,并且以高效的再移植效率体现制度优势


移植LLC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法律环境,一旦引入将从制度层面革新市场主体的参与形态,助推商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LLC;税收;移植 12.虚假民事诉讼的形成机制与风险控制 ——从经济视角分析 作者:杨锦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 以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虚假诉讼的成因,可以在微观层面剖析虚假诉讼行为的成本与收益


虚假诉讼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失败的风险成本,收益则以经济利益为主


直接成本较低、失败的风险可控,有利于行为人达到成本最小化目的,从而提高了虚假诉讼的成本与收益之比,且这就是虚假诉讼多发的主要原因


提高虚假诉讼被发现的几率、加重对虚假诉讼的惩罚、提高虚假诉讼失败的风险成本是遏制虚假诉讼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虚假诉讼;成因分析;成本收益 13.论“出售式重整”的经济法品格 作者:丁燕 (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破产重整实践中的“出售式重整”方式,可从规制理念、立法变迁、成本收益分析三维度进行解读,得出其具有社会本位、公私融合之经济法品格的逻辑结论


尽管企业实施“出售式重整”在我国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企业破产法》仍需进一步明确具体的适用范围、条件与程序


同时,为防止滥用,应客观、科学地对出售资产进行价格评估,并对出售事宜进行分组表决,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


关键词:出售式重整;经济法品格;法律适用 14.物权公示与善意取得之辨证 作者:崔艳峰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物权公示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物权公示的原因在于保护交易安全


虽然我国《物权法》第106条没有将物权公示明确规定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但基于物权公示的功能,其应是物权善意取得的前提性要件


物权公示的方法是法定的,占有虽然存在于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之上,但占有并非所有物权的公示方法,占有具有不同于公示的功能


无需登记的不动产物权不存在公示方法,其不具备适用善意取得的要件


采登记对抗主义的物权公示方法为登记,在无处分权人为登记的主体时,能够适用善意取得


关键词:物权公示;善意取得;占有;登记 15.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 作者:张兴美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 内容提要:诉讼第三人制度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存在对接上的难题,需要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诉讼第三人标准不一、适用混乱的尴尬状况给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原告的确定造成了困难


结合“诉的利益”采取逆推逻辑,有助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格原告的认定


台湾地区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立法和研究均较早,可以提供有益的比照和参考


关键词:诉讼第三人;第三人撤销之诉;诉的利益;虚假诉讼;程序权保障 本号倾情奉献 关注 “北大法律信息网”, 回复 关键词“ 抵押权 ”下载《抵押权裁判规则及实务要点解析》 关注 “北大法律信息网”, 回复 关键词“ 判例 ”下载《65000字实务干货:77个判例详解合同效力的审查认定规则(2016)》 关注 “北大法律信息网”, 回复 关键词“ 最高院 ”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关注 “北大法律信息网”, 回复 关键词“ 商品房 ”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法学杂志》2016年第6期要目速递 ‖ 法宝期刊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