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是中国古代儒学启蒙读本,它的特点是通俗,容易上口,因而广泛流传。近代全真高道易心莹采用这种形式,将道教历史和有关知识浓缩在短短的3168个字中,旨在提供一种有关道教的启蒙读物。但撰写这类启蒙读物.实属不易,因为三字一句,篇幅短,作者的回旋余地不多。要做到每字有来历,又不能过于冷僻,确乎要动些脑筋。易心莹饱读道书,熟悉道门故事、教义和制度,始能顺手拈来,做成隽永有味的启蒙歌诗。在近代动荡的环境中,人们对道教渐渐生疏了,此书的流传,对于提挈道教知识,起着不小的作用。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持、敦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申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易心莹是道门中人,道士眼中的道教,和世俗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世俗学者眼中道教的精华,由于时世迁移,道风转变,可能道士已不重视,而世俗学者素所忽略的道门制度、仪式、典故,道士都十分看重在研究和介绍道敦时,世俗学者多采用各类史书的记载,道十则直接川道教的经书,其实,道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要对它的经、箓、戒律和仪式有比较切近的了解,必须进入它固有的体系。易心莹的《道教三字经》,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及学者的研究那么深刻和准确,但提供了许多一般人忽略的材料,展现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

一、大道一炁化三清
至虚灵,至微妙。强称名,为大道。道之体,本自然。兆于一,象帝先。
浑无物,杳冥精。玄化流,光音生。辟混朦,渐微明。太无变,三分气。始青气,号清微。
龙汉劫,天景晖。元白气,号禹馀。显真文,焕太虚。玄黄气,号大赤。开上皇,万化孳。
二、三洞经箓冠古今
元始尊,说洞真。启大教,演三乘。灵宝尊,说洞玄。金科立,宝箓传。道德尊,说洞神。
十二部,度天人。建法筵,宝珠中。传经蕴,义无穷。我皇人,集云书。
正天音,在劫初。译三洞,次四辅。七十二,冠古今。
三、诸神弘道传飞升
自玉清,至西那。玄风及,同顺化。玉皇尊,大有情。舍王位,苦修行,历多劫,志不灰。
证金仙,号如来。位玉京,镇萧台。斡天帝,总三才。本行经,断障碍。告菩萨,无内外。静妙尊,林辩才。
广说法,九和台。开始老,学修真。化国王,度臣民。宏教法,三千人。受此决,白日升。
四、古仙宗崇大洞经
溯源流,追上古。证道者,书唯普。考真系,别宗祖。大小宗,从头数。古仙宗,遗上世。
极昌明,在黄帝。欲治国,慕广成。访崆峒,论长生。来具茨,窥靖庐。礼诸真,奉芝图。
探九室,青城峰。获龙蹻,有遗踪。守一经,仙王授。讲生理,除病垢。无摇精,无劳神。
隳肢体,黜聪明。神气和,结仙胎。千二百,身不衰。净乐国,有王子。出尘埃,了生死。
入太和,自勤苦。提慧剑,降二竖。跃南崖,现真武。大功成,报父母。吴夫差,仰止切。
求度人,之齐国。空洞篇,不轻泄。传斯文,四万劫。此一家,宗大洞。研真理,苍胡重。
五、金液聚玄两相宜
金液宗,始娲皇。明造化,法阴阳。逮轩辕,费专研。政教余,且学仙。合神药,炼金丹。
龙车举,鼎湖间。得度者,多近臣。荆山下,旧迹存。此一家,宗九鼎。炼汞铅,穷根本。
聚玄宗,左真传。授黄氏,在周宣。明内功,法最简。但澄心,物欲遣。
空无寂,观三要。惟湛然,期至道。此一家,宗清静。持定观,圆珠映。
六、胎息黄芽返童婴
长淮宗,开神。居上,得其真。归根法,复命关。一字诀,静中参。观云起,调无弦。
穷妙有,括人天。此一家,宗胎息。弦际通,复无极。葆和宗,老容成。服五芽,食云英。
严固守,元神充。身不挠,夺天工。此一家,宗服气。守玄牝,还妙谛。
七、房室养生调神宗
调神宗,传素女。保身法,人妙理。治众病,功奇巧。补伤损,颜不老。
摄精气,填血脑。防邪伪,慎检讨。此一家,宗内房。明气道,养阳方。
八、南宫苍益健利灵
南宫宗,师一真。秘密咒,役鬼神。挥灵剑,妖邪遁。隐形景,须体证。此一家,宗符箓。
运精神,合云物。苍益宗,系彭桐。僦大隗,并神农。炼丹砂,法乾纲。采灵药,九加方。
茹石散,饵琼芝。易骨髓,返仙姿。此一家,宗服食。延寿命,保质原。键利宗,盛羲农。
赤松后,数宁封。治虚邪,可延年。漱灵液,灾不干。畅关节,通泥丸。壮体魄,筋骨坚。
伏虫蛇,除患害。驱恶疾,百里外。此一家,宗导引。致精微,入妙境。
九、设坛镇邪从头叙
科醮宗,降高辛。牧德台,宝符膺。资二仪,奠岳灵。保国祚,免灾迍。得解脱,证玄宫。
藏金简,钟山封。夏禹王,躬勤俭。疏九河,除时患。凿峡门,多险阻。祈神人,阴相辅。
示玉印,并经符。斩世阨,遣童律。栖山咒,力伏魔。禁岳渎,鏁淮涡。竟此身,水土平。
功绩就,入阳明。吴会间,张隐者。锄河滨,获元始。筑灵宫,勤供养。感天尊,授大洞。
经箓法,传心印。一句偈,元伯敬。祛瘟灾,除疫疠。本愿力,归上帝。阖闾王,登包墟。
窥林屋,得禹书。合一卷,赤玉字。百有七,又十四。太真科,法维谨。通典格,有七等。
箓与科,戒和律。箓百二,科四六。戒千二,律与齐。大小章,并醮仪。此一家,宗灵宝。
赞神明,至幽渺。上十宗,是正传。分宗派,别先后。
十、柱史玄妙传三丰
尊柱史,号犹龙。越唐宋,至三丰。关令尹,第一传。著九篇,述渊源。希夷君,隐太华。
木岩集,史文嘉。六祖张,号隐仙。会南北,玄要篇。希夷下,道学兴。第三传,尧夫承。
观物篇,经世书。大圆理,合虚无。第六传,濂溪继。太极图,宗老易。儒学派,孔仲尼。
法圣哲,志所期。去适周,景王间。问诸礼,师老聃。子弓后,是荀卿。评诸子,甚分明。
人心危,道心微。十六字,道书辞。第五传,乃韩非。解喻老,名法归。至贾谊,踵前贤。明道术,修故篇。
十一、治道茅山多传人
治道派,本丈人。至安期,教乃分。黄老术,善治民。传盖公,终汉臣。安期下,付马鸣。
宗内学,阴真君。得太清,入赤城。炼白金,惠时贫。第三传,魏伯阳。参同契,丹经王。
神仙传,且直言。谓假易,论作丹。唐彭晓,据元枢。释真义,明镜图。茅山派,师鬼谷。
授初成,隐华岳。叔申君,西城传。得二景,归金坛。第五传,清虚真。八隐书,高仙经。
六传周,号紫阳。灵晖箓,金玄章。清虚下,魏夫人。退静室,谙黄庭。第九世,杨羲君。
授正法,曲素文。紫阳下,推许映。服玉液,朝脑精。第二世,许侍朗。愈腹疾,服术方。
简寂公,为第六。修道藏,纂经箓。八世陶,号贞白。诠真诰,正隐诀。十一世,称司马。
坐忘理,极正大。论吾人,在贵生。生道足,返天真。
十二、方仙要数葛仙翁
方仙派,西王母。降闷宫,授汉武。上清经,十二事。稽内传,详为志。十三传,皆方技。
五利徒,鲜真谛。汉淮南,重丹器。鸿宝书,惜久佚。葛仙翁,左氏传。流珠歌,记生前。
修真一,入大定。经醮法,遗鲍郑。晋抱朴,得郑书。述丹道,千有余。论仙方,识元意。十二篇,称绝艺。
十三、太平正一豫章派
太平宗,师于吉。青领书,百七十。修此法,嗣息增。论兴国,较铢分。重经意,惟襄楷。
累上疏,君不解。正一派,汉天师。盟威箓,拜章仪。斩故气,消三业。得大丹,辨正邪。
奉斗经,度玉局。六十三,沿世袭。玄学派,宗何王。崇虚论,述老庄。至七贤,学无学。
窥堂奥,推向郭。豫章派,祖兰期。孝悌王,是本师。亲点化,掘三墓。见尸体,身忽合。
遥轻举,显神通。铜符券,蕴神功。传谌母,守真鹰。嘱度者,旌阳令。三祖许,号仙都。石函记,法鼎炉。
十四、全真修道南北宗
南宗兴,祖伯端。天回镇,师海蟾。临行时,亲嘱咐。脱汝法,当授度。逢马氏,司真行。
至荆湖,饵丹升。三祖薛,本僧衲。参杏林,师环下。通宗说,复命篇。得外护,道乃全。
四祖陈,号泥丸。习*业,隐市廛。大雷书,黎母授。诛邪魔,除灾咎。壶中药,随布济。
翠虚篇,遗散吏。五祖白,居武夷。海琼集,显秘密。北宗师,号重阳。宗钟吕,祖少阳。
五篇文,获甘镇。活死人,入墓寝。焚草庵,见真假。赴东溟,度烈马。未生前,亲抉剖。
九转丹,几人悟。十五论,教化集。揆诸经,括玄义。邱刘谭,郝王孙。元中主,尊龙门。
丹阳下,祖披云。乌兔经,萃玄文。四祖赵,居南岳。同源论,悔后学。致虚翁,是嫡传。
抒大要,阐先天。长春下,祖志平。承遗教,在燕京。葆光集,及语录。建道场,宏规模。
四祖李,名浩然。西游记,称遗篇。五祖王,著信心。赠光教,主白云。又八传,至冲虚。
撰正理,明玄机。继此者,僧华阳。著仙论,道法昌。
十五、元始演法留戒律
律宗法,传最古。虚皇尊,留青土。汉仙人,素行直。奉新笠,百八十。晋阮基,齐张岜,持大戒,礼宝偈。
唐潘公,品戒目。重八一,轻州六。三真戒,师道一。勤修纂,法始卒。曰玄都,并研习。初遵十,中三百。
智慧戒,属妙德。女真戒,爱此行。勉过咎,律均衡。至明季,嗣昆阳。说心法,律益彰。已上说,十三宗。
斋忏法,箓相从。
十六、三箓七斋天人通
曰金玉,曰黄箓。此三斋,资冥福。修金箓,喜宗皇。躬祈祷,时雨将。建鸿斋,道武君。克寰宇,扫烟氛。
曰明真,曰自然。曰三元,曰八节。曰洞神,曰指教。曰涂炭,为七品。入圣法,升虚仪。遇修崇,福寿益。
救苦忏,启青玄。宝幡动,礼妙严。恩光力,瓶中柳。肉白骨,起枯朽。万灵忏,何人集。柳真君,弟子俱。
灭灾祸,法琼篇。通玄妙,了根源。所南公,继诸家。哀茕独,祭炼夸。敕何乔,诣冥途。拯滞魄,出幽都。
十七、知法动静妙无穷
宗箓明,当知法。动与静,须了达。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互为因。曰精神,魂魄意。此五神,随所御。
曰命功,时物事。此五贼,不可执。内五神,外五贼。忽相感,生十业。业识起,有六欲。十七乘,从此立。
眼鼻耳,舌身心。缘善恶,结习深。迷为凡,悟为圣。明顺逆,修善行。曰灵仙,曰人仙。曰地仙,曰神仙。
并天仙,为五等。用九六,絜纲领。自仙真,至上圣。各三迁,九品应。西与北,南与东。行攒簇,入中宫。
曰龙虎,曰丹土。此三性,归一处。运周天,勤烹炼。火焰飞,真人现。五气聚,体用全。三一化,妙无边。
曰道身,曰真身。曰报身,乃三身。应身起,又生身。示妙相,顺世困。任聚散,无限量。云分身,化万象。
前为本,后为迹。随机显,常不一。有白元,有无英。有桃康,有司命。有太一,为五灵。彗圆备,神自明。
天视通,梵音通。神触通,神会通。夙神通,预兆通。周法界,无不穷。
十八、至德六度早修行
曰天地,曰水途。积世孽,当受辜。曰色累,曰爱累。曰贪累,曰华竟。曰身累,此五苦。并三途,为人难。
闻思修,归觉路。善体行,得会悟。正信度,定善度。金华度,普德度。元命度,全真度。斯渐证,称六度。
慈与爱,善与忍。四行足,丹书允。曰真常,曰净应。此四德,清都证。圣凡路,净秽门。凡五道,不须论。
十九、天地阴阳须自明
曰黄曾,有六天。百善功,得升迁。曰越衡,十八天。六根净,粗尘捐。次六天,细且轻。再致六,轻染更。
曰霄度,乃四天。忘心识,转气观。渐为妙,入重玄。无沦坏,四梵天。曰常融,曰玉隆。曰梵度,贾夷终。
此四民,并三界。蹑诸乘,无滞碍。既明天,须论地。地依天,气包举。十方界,及洞渊。六无聚,拥京山。
混无分,沌朴大。云莪莪,无高下。溟寂然,梓无涯。罗天布,三境奢。蒙细雨,鸿益华。洪钧运,无障遮。
径四维,八圆界。浮虚空,风所待。风虚摩,气抡然。金刚力,乘乎天。日月星,倍循环。重重涉,似转丸。
阴与阳,过不及。若扞格,生灾翳。曰九阳,曰百六。运天关,转地轴。计轮回,三千六。阴否蚀,阳激勃。
天穷阴,地穷阳。两大轮,共颉颃。观上下,人在中。距四方,入穹窿。数此地,至浩劫。非道力,谁不灭。
润泽地,金粟地。刚铁地,水泽地。大风泽,称五地。空色润,至微细。曰戊土,曰已土。曰浮黎,为三土。
二十、历代神仙把路引
度人经,且说明。六十一,次第分。太上道,上真道。中真道,种种道。知其几,观其窍。空无碍,入众妙。
凡学人,当自体。志向坚,万善举。信能行,功无比。除秽垢,勤磨洗。参众术,撮枢要。循阶梯,爰深造。
窥琅环,探玄奥。致虚寂,无朕兆。昔穆王,厌国情。轻富贵,徂昆仑。李八百,古蜀君。去归隐,禅鳖灵。
王子晋,好神仙。随浮邱,驾鹤还。善济物,马师皇。愈龙疾,甘草汤。介元则,有道术。钓鲻鱼,献吴王。
董仲君,善服气。曾被狱,隐形去。幼学道,钱妙真。居句曲,诵仙经。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
暨彗琰,修蝉蜕。天目山,棺版飞。冯薛氏,修苦行。得尸解,玄鹤迎。太玄女,少丧夫。治仙术,坐行厨。
张珍奴,悔青楼。感吕仙,得真修。古高真,诰谛多。嗟同人,易蹉跎。作三字,勉初学。细醋精,得至乐。
莫泥象,莫执文。悟此理,乃为真。

附录:缅怀易心莹道长

李豫川 《中国道教》杂志 1995年第2期

  易心莹,当代著名道士、道教学者。俗名易良德,字综乾,法名易理轮,四川省遂宁市老池乡双河口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9 月 26 日,卒于 1976 年春季。生前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委员、青城山住持。当时尚无四川省道教协会,但易心莹作为四川道教领袖的地位,已是不可否认的了,《四川省志·宗教志·道教篇》就将他和彭椿仙道长作为当代四川道教界的代表人物立传。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九岁的易心莹进入私塾读书。先生常常给他们这些学生讲 : “人皆要有道,有道与圣贤同”,以及道家强身、强神、强国之术。自幼体弱多病的易心莹,遂暗暗荫生了学道的念头。
  公元 1913 年,十七岁的易心莹决心学道、遂只身跋涉四百多华里山路,来到天师洞 ( 古常道观 ) ,请求出家。住持见其呆闷,只留下干杂活,故未能正式皈依道教。不久,他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专收出家道徒的蚕桑传习所帮工,历时一年多。
  1916 年,天师洞道士魏至龄来至青羊宫,将易心莹带回青城山。易心莹遂拜魏至龄为师,成为全真教龙门派碧洞宗第二十二代传人。住持彭椿仙 (1883 -1942 ,贵州毕节人 ) 见其有一定文化,遂委为导游,并介绍他住朝阳庵,以从师隐居于此的吴君可先生。易心莹在朝阳庵饱读诗书,精研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 ( 北宋张君房编 ) 。“焚膏油以继昝,恒兀兀以尽年”,潜心十载,学问修持俱大进。
  1926 年仲夏,道教居士四川成都人前清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绪三十年 (1904) 进士颜楷(1877-1927) 与罗骏声 ( 光绪三十年进士 ) 等人冒雨重游青城山,三十岁的易心莹作为导游陪同,诸人甚为惬意 !
  通过这次游山,颜楷发现易心莹是个可造之才,遂与彭椿仙道长商谈妥当,返回成都时,将易心莹带到颜楷在成都所办的“崇德书屋”深造。易心莹遂拜颜楷为师,钻研国学 ( 主要是道教经籍 ) 。
  岂料数月后,即 1927 年 3 月 7 日,颜楷在成都病逝,年仅四十九岁。颜楷为辛亥元老,道德文章,名满巴蜀。易心莹痛失良师,不胜唏嘘 ! 料理完先师之后事后,仍返回天师洞刻苦自修。
  1928 年,易心莹被道众推选为天师洞知客兼文书。易心莹闲暇之时,仍潜心研究道学,熟读四书五经,精研《道藏》,探究方术。因性格内向,拙于言辞,不堪迎送往来之扰,两年后遂辞去知客职务,一意治学。
  1913 年-1942 年,易心莹潜心学海,博览道籍,旁及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他好藏珍本古籍,积聚至数千册。并先后到渔川 ( 今四川三台 ) 云台观、眉山重瞳观、大足 ( 有道教石刻 ) 、大邑鹤鸣山( 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 ) 、江油窦圌山、绵阳西山玉女泉 ( 有唐代造像 ) 、安岳玄妙观等地考察道教历史遗迹,足迹遍及蜀水巴山。随着其功力日深,著述亦日渐增多,诸如《读老心解》、《老子通义》、《道家养身》、《道学课本》等等。采用西汉董仲舒(公元前 179 一前 104 年)《春秋繁露》笔法和《阴符经》 ( 作者今尚未确定 ) 以解黄老之学。《青城指南》则是一本导游小册子。其所撰《道学系统表》,概列古今仙道学者六百余人,分为十宗十三派。他还辑集有《女子道教丛书》,并主持刊印了《道教三字经》、《老子八十一化图说》等书。
  易心莹求学虚心,同一些研究道学的专家学者联系较多,如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先生 (1880-1969年 ) ,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 (1894-1968 ,四川盐亭人 ) ,陈践石等人均与易心莹过从较密,常有书信往来,切磋增益道教学理,为方外挚友。
  1942 年 3 月 18 日,青城山住持彭椿仙道长病逝,四十六岁的易心莹道长继任住持。但一年后即因内部矛盾被排挤下台,只得重回朝阳庵去专心研究道学渊源,调神内功和搜集整理道学史料。
  1954 年,五十八岁的易心莹被选为灌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县政协委员。
  1955 年,易心莹复任青城山住持,热情接待了来山视察的周恩来总理一行。
  1956 年,易心莹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1957 年 5 月,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成立。沈阳太清宫住持岳崇岱大师被选为会长,陈樱宁、易心莹等四位大师被选为副会长。
  1960年,易心莹道长受命编纂《四川省志·宗教志·道教篇》。他广征博采,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反复核对史实,数易其稿,备尝艰辛。惜“文化大革命”浩劫,使他的心血多付东流,令人扼腕叹息 !
  1962 年,六十六岁的易心莹大师应邀到北京白云观内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道教徒进修班”讲学,担任《中国道教史》教研组组长。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浩劫肇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粗暴践踏,各级道教协会均被迫停止活动,宫观被封闭。珍惜文物的易心莹道长虽身处逆境,仍亲率道士将宫观内外的名人楹联、匾额、诗文、书画用写有“最高指示”或“革命口号”的标语覆盖,使这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功不可没 ! 物在人去,令人恻然 !
  1976 年春,易心莹大师仙逝于青城山天师洞,世寿八十岁,葬于该山白云溪畔杜光庭读书台后。

易心莹传奇故事

解放青城山时,有两个师的国军在街子镇负隅顽抗。地下党找到易心莹,易心莹立即前往劝化,力争了两个师的起义。土改时,政府没收庙产,枪毙了一批以前与国民党来往密切的道士,其余遣返原籍。易心莹因多次保全救护过地下党员而留住宫观。后易心莹赴北京,通过朋友引见,见到毛泽东。毛泽东举杯请易心莹同饮,易心莹推却不会饮酒。毛泽东说:“久闻大名,道长现在统领多少道众啊?”易心莹回答:“一个,就是我。”周恩来总理问了实情说:“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的政策,以前这样,以后还是这样。”于是吩咐身边人调查。这时,陈毅也来凑热闹。 1975年,易心莹对几位老道友说:“明年东北灾变异常,影响全国。”旁人问:“会不会影响到青城山,能禳灾吗?”易心莹回答:“我已好多年没见元神了,最近体衰神昏,恐怕已难禳灾。明年我大限将临,到时有人强行火化,若入火不化,则我会禳灾的。”第二年,易心莹去世,果被强行送到火葬场,轮到火化时,停电数次,但最终火化。其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唐山发生大地震。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道教三字经 ——近代全真高道易心莹撰写的道教入门课本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