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心智化临床实践》

作者团队 Peter Fonagy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临床、教育与健康心理学系研究与发展部主任、教授; 英国安娜·弗洛伊德中心首席执行官; 英国卫生署儿童与青年心理治疗普及项目,国家健康研究机构高级项目负责人; 东北伦敦信托基金研究与发展部门主任;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师和督导师


原作者序 中文也许是21世纪精神卫生领域最重要的语言,我们很高兴这本书即将被译成中文与大家见面


20世纪后半期,盎格鲁撒克逊(西方的)的精神病学在精神卫生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向上承接德国精神病学的现象学,向下衍生出新的精神分析学派


作者认为心智化这一流派,如本书中所阐述的,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现象学及经验主义流派


早期人际关系受个体体验其主体性的方式的影响,这一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个人如何看待和理解他人等理念本不是什么新知,早已成为西方心智哲学的一个组分,至少从黑格尔的著作中可窥一斑


本书的贡献在于将这些富有启发的思想理念适用于北美和英国研究传统的科学原理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事业还算成功,使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核心观点能够与传统的精神病学相互契合


毕竟一直以来只有行为主义和认知行为治疗是被精神病学界所接受的


在有关心智的科学研究之中,“心智化”恐怕是最缺乏新意的概念


心智化的意思是指那些能够辨识出自身与他人的心理机能方面
将关系与互动视为心理体验,这一观点看似平实,却也有非凡之处

本书介绍的心智化临床实践致力于提高个体理解他人和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使个体对他人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行为上


中国的精神医学受人尊重,卓著非常,由于对中国精神卫生体系缺乏了解,本书也许无法与中国精神医学构架内的理念进行联结


但我们绝对有信心,有关行为背后的思想、情感、心愿和欲望的知识理念,在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思想之中同样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也倍感信心,中国的读者们应该会觉得我们的临床取向似曾相识并且有所裨益——聚焦于增强个体的能力,依据心智状态去思考他人及自身的心理体验而非躯体体验


中国复杂缜密的心理概念体系令我们感到敬畏,在这方面我们确实缺乏了解


但我们认为,通过改善人际交流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在东、西方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对于增进个体主观体验的清晰感,我们认为本书介绍的特定技术是有效的,但也不是说这是唯一的方法


衷心祝愿这本杰出译作的读者能够进一步发展书中的思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挑战之中


同时也希望读者的建议能够为中国心智化临床实践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感谢出版方和一丝不苟的译者——王倩医生和其他译者,感谢她们将书中的思想如此生动的传达给读者


Peter Fonagy     王倩(译) 书评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著作,是从事心智化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士的必读教材


本书集临床智慧及深刻的人文精神于一身,为读者呈现了专业的、客观生动的和知性的心智化治疗,并为心智化临床实践提供了大量出色、精巧、有益的指导


本书必定会成为致力于丰富自身临床技能、加深对治疗改变过程的理解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及临床心理工作者的最爱,相信各种从业背景和治疗取向的临床工作者也会从本书中受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