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需求的关系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教育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农村,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更为紧密。
首先,从概念上来看,职业教育就是对劳动者及后备军直接开展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卢洁莹(2008)指出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称谓多年来一直争执不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
年用“技术和职业教育”称谓职业教育,于1999
年又改为“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把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统一起来,近年来又代以“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前苏联的“职业教育”指的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而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对,泛指除这些教育以外为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王静然(2012)文中提到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而根据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分为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也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其次,从作用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很多学者从农村劳动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如雷重熹(2005)将农村职业教育称为“经济助推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徐美琪(2006)指出职业教育对农业现代化有重要作用。也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对社会稳定、教育公平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胡蓉(2008)认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徐涵(2004)表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农村的全面进步。严建红(2007)指出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
最后,从影响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有很大的影响。徐瑾劼(2010)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农村(职业)教育水平低导致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培训的缺失导致流动劳动力在城市发展困难。杜睿云(2012)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实现有序稳定转移的根本性障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补偿力度,使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得到切实提高就成为促进其转移的关键。虽然职业教育在培养层次、社会声誉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由于强调应用性、注重灵活性、突出实践性同时更具普适性,从而使其无论是在契合农村劳动力成长特点、降低受教育者成本与风险、还是满足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理应成为当前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教育补偿”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需求适应性问题研究
作为农村人力资本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应适应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需求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很多研究。
一些学者针对农村人力资本需求与职业教育不适应的问题,研究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归纳起来分为观念、体制、投入、地区发展等几个方面。第一是传统观念的阻碍。孙文学(2004)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职业教育的片面了解或错误认识。胡晓勤(2008)指出农民对职业教育的保旧观念成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方艳丹(2008)指出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观念严重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是体制的不合理。胡晓勤(2008)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存在痼疾。方艳丹(2008)我国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体制问题长期存在,以致出现了职业教育不适应就业市需求等问题。第三是招生、办学、投入等条件不足。马健斌(2000)指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条件不足、师资不足、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周予(2007)也表示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胡晓勤(2008)指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教育内容过时、毕业生质量与市场需求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