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路改造应遵循的原则
现在的不少公路是在大车道或简易公路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起来的,各路段的标准和路况不尽相同;确定改建方案时,应结合路段的实际情况,在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工程。当增加工程量不大,又能显著提高路线标准时,以改善提高为主;如过份增加工程量,而提高标准不显著时,应以利为主。对于局部线型指标过低,视距不良或交通严重阻塞路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应废弃旧路,重新布设新线。
应从行车要求出发,分期改建,逐步提高为了合理使用资金,尽快发挥公路投资效益,可根据目前的运输要求及以后发展的需要,对公路的某些工程,特别是路面工程,可进行分期改造,有计划地逐步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分期改建时,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能得到充分利用,且不给后期施工造成困难。旧路改造时,一般先改善公路线型(平面、纵面)并使路基达到标准要求,路面可在以后的适当时期再行铺筑,路面结构本身也可按结构层和厚度分期修建,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标准。
二、旧路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一)旧路线形的技术改造平面线形改造
(1)增大曲线半径,原路曲线半径过小或由于技术等级提高,原有曲线半径不能满足要求时,就要将曲线半径增大,曲线半径大小应根据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要求以及路线横断面方向的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来确定。
(2)增大交点间距,减小公路转角。在由两个相距较近的曲线组成的路段,当增大曲线半径后,其间直线段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改为两曲线直接相连的S形曲线,二是把两个交点沿各自的导线移动到适当位置,使交点间距增大,偏角减少,分别布置适当拦径的平曲线,使曲线间仍有足够的直线段。
(3)增加直线段长度,旧路上有些桥头引道处往往设置小半径弯道,直线段较短时可采取顺桥方向延长并加大平曲线半径的方法,使桥头的直线段长度和平曲线半径都满足规范要求。
纵面线形改造
部分旧路平面上直线长,弯道半径大,线形顺延,但纵面上坡面过大,纵坡转折多,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深控高填等措施解决,若难以解决时,必须从平面线形上加以调整,延展一段路线来克服较大坡度。在旧路改造中,应将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考虑,如某些路段的平面与纵面线形都不能满足要求,在确定改建方案时,应先按规定的平面线形标准,试探性地采取加大平曲线半径,截弯取直,减少交点,增加曲线间的直线段等措施,使平曲线达到标准要求,然后按改建后的平面位置进行纵断面设计,看纵段是否能满足标准要求,若纵坡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废弃该路段,重新布设新线。
(二)路基改造提高路基强度,增加稳定性
(1)提高路基高度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经过潮湿地带时,如果路基高度不够,路基长期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自然因素和行车作用下,路基轻则软化变形,重则沉降下陷。此时应提高路基高度,使路床范围距水位尽量远一些,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还可以采取疏通或增加排水设施等措施以降低地下水的高度和防止地表水渗透。
(2)对于水害严重的沿河路基,应先调查路基水毁情况及其原因,采取提高线位,或中线内移使路基成全挖断面,或改善排水系统,或加固、增强防护等措施,以消除水毁威胁。
(3)边坡处理。原有路基的边坡,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形或塌方既直接威胁路基的稳定,又阻塞边沟,改建时,可据实际情况,采取刷坡,护面,放缓等措施。
路基加宽
加宽路基有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两种形式,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合,双侧加宽是测设时使设计中线与旧路中线重合,在路基两侧回填边沟或取土坑填筑路基边坡或开挖路堑边坡,这种加宽方式的有利之处是新铺筑的路面又铺在原旧路基顶面上,基础强度较高,较均匀,路基稳定性较强。不利一面是需要两侧填土,如路基加宽的宽度不大,不但不利于机械施工,而且路基压实度无法保证,因此这种加宽方式一般只适用于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向一侧拓宽的情况。单侧加宽是测设时将中线偏离旧路中线,使路基一侧的宽度达到设计要求,在路基另侧进行加宽,对于具有稳定边坡的旧路基,采用单侧加宽最适合,在确定中线位置时,应考虑路基提高引起的边坡坡脚外延,这种加宽的有利之处是便于施工,压实度容易保证,但是缺点就是接缝处沉降不一致,容易产生裂缝,施工时一般要开挖宽度不小于1m的土质台阶加以防护。
(三)路面改建
旧路路面的改建,应根据道路等级要求,考虑原路路基、路面的技术状况以及筑路材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