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现状
  教育部在1998年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之后,全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有20余所。早期开办此专业,如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办学方法、办学特色上都具有较好的优势和经验。就开设学院的综合性来说,大部分院校为理工类或综合类院校,具有较好的工科背景,如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另一些院校为文科类院校,主要依靠自身学院的经济学科优势发展。在培养方向上,不同的学院依据自身学科背景,主要分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房地产等方向。
  (二)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育不足。第一,实践教学课时不足。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工程管理专业有31周左右的实践性教学时数要求。包括基本技能:电工学、力学、测量、制图等;专业技能:施工技术、造价实训等;综合技能: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部分院校在设置培养方案时,没有设置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第二,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创新。首先是实践教学方案脱离市场现状。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分工更加精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实践教学方案在编制中除了要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兼顾总课时数外,还要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化人才。第三,实践教学方案编制中缺乏交流合作。高校在依据自身情况编制实践教学方案时,往往独立工作,缺乏院校之间的交流,以及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交流,造成教学方案缺乏实践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达到实践目标。
  2.师资队伍薄弱。主要表现为缺乏优秀双师型教师、学术科研型教师。本专业由于自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对教师本身,要求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但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大多数院校中,师资来源主要是博生毕业生,他们虽然拥有系统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方面比较欠缺,没有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而从工程单位转聘的工程师,虽然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但没有厚实的科研及学术背景。
  3.企业对接困难。第一,实践教学方案滞后。部分院校在开设本专业实践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方案,缺乏自身定位,对实验室建设存在困惑,虽然建立了专业的多媒体实验室,但实践教学效果却没有显现,在后期生产实习以及就业中,学生不能与企业良好对接,学生对实际工作仍感到陌生。第二,缺乏与企业的互动。很多院校逐步开展了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政府也鼓励企业进入院校,使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工程的设计研发,这对工程行业本身来说非常有益,既可以促进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也可以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但大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仍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与企业的交流很少,企业在于院校合作中,对学生的接纳能力较薄,这些都导致校企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工程逐渐饱和,许多工程单位已经开始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竞争中,专业化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定中,要结合自身院校的资源优势、学生素质、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1.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方向。院校应该依据师资情况、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定位其人才的培养层次。目前国内的定位层次主要有:高级工程管理创新人才,主要针对985高校、211高校;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主要是211院校;基层一线工程施工人员,主要针对职业高校等。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好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依据不同的层次定位,确立专业方向,主要可以概括为:工程管理理论、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理论、工程操作技术。在制定培养层次和专业方向时,一定要有长远考虑,注重与市场的充分结合,具备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2.优化专业师资结构。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师资结构。首先依据专业培养要求,选择或者培养本专业的学术骨干或者拥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骨干。其次,鼓励教师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科研来丰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
  3.改善实验室建设。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中,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室。不同的人才定位和专业方向,具有不同的实验室建设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