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周易预测学 电子书免费下载

前言

  前言  三种预测法,助你在四类领域皆有所为  唐朝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他们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当属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了。  孔子一生对古代学子必读的“五经”进行了反复增删,务求去繁就简,字字精准,而唯独对《易经》不改动一个字,由此可见《易经》思想的深邃和浑然天成。孔子在《易经》经文后面著《系辞》,在他的笔下,《易经》是对万物变化法则的高度概括,是对大千世界所有奥妙无所不知的神奇宝典。虽然其体系庞大,但着眼点可分为两个方面:天道变化和人世教训,因此可以说它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  在人世教训方面,《易经》既可以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行为去面对未来。前者是对现实的客观分析、描述,是预测术;后者是给我们的人生建议,可以让我们达到庄严的道德境界,拥有明智的生活智慧。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意思是:《易经》有四种运用之道是受圣人肯定的:修辞立言、指导行动、运用器物、占筮吉凶。简单来说,“以言者尚其辞”说明《易经》中有文学;“以动者尚其变”说明《易经》中有哲学;“以制器者尚其象”说明《易经》中有科学;“以卜筮者尚其占”说明《易经》中有预测学。  然而,《易经》的经文只有不到三万字。在《易经》产生之前,人们摇得一卦后,只根据卦辞爻辞所说的内容来判断吉凶。但由于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卦爻辞,所以周文王和周公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新阐释,并完整地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易经》。以这种方法来预测,是《易经》“最原始”的预测法,我们称之为“卦辞爻辞预测”。  在秦汉时期,很多学者发展了“象数易学”,即根据卦画的形象来推断吉凶。比如在某个卦中,阴爻和阳爻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方法类似于“看图说话”,直观而易于理解,不需要懂得高深的哲理便可以轻松入门。但与前一种方法相同的是,依据此法得到的预测信息比较笼统。  后来,易学的一代宗师京房将干支、五行、六亲纳入了六十四卦系统,发明了划时代的“纳甲筮法”,大大丰富了卦的预测信息。在而后两千年的流传中,此法始终长盛不衰。以此法断卦,既可以获知所测之事的现状和未来情况,也可以细辩吉凶的程度、各种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吉凶的结果在何时发生。因此此法始终是周易预测的大宗之法。  我们每得到一卦,都可以同时用这三种方法来预测。推断出的结论可能会相同、相近,也可能看似没有瓜葛,还可能冲突、相悖。其实,这三者并行不悖,并不矛盾,三者问的相对独立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侧面得到互补信息的视角。以卦象解卦可以使我们从卦爻的形象中分析事物的关系与变化;根据经文内容解卦可以使我们明白自己应以何种心态和技巧面对世事;以纳甲法解卦可以使我们细辨事情的具体细节。  纳甲法的基础理论在本书第一部中已经介绍,在本册中主要介绍前两种预测法:上篇介绍“象数易学”的基本概念和预测方法,下篇以白话讲解卦辞爻辞的基本含义和吉凶情况。理解《易经》的这些精髓,对您在文学、哲学、科学、预测学等领域的探索都会有所启迪。  虽然《易经》神秘而神圣,但它的这三种预测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在实战中常常会出现所测结果与现实不吻合的情况,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明辨各种预测理论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谨识  2010年3月

内容概要

  近年来,《易经》走向世界.被国外誉为“万有概念宝库”。《易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但归根到底它是一本占筮之书。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的占筮功用主要有“预测未来”和“协助决策”两种。如何达到这种目的呢?  六十四卦具有全息性,我们每得到一卦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虽然《易经》的占筮法众多.但在今天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根据卦的形象来预测;根据经文内容来预测;根据纳甲法来预测。以卦象解卦可以使我们从卦爻的形象中分析事物的关系与变化;以经文内容解卦可以使我们明白自己应以何种心态和技巧面对世事;以纳甲法解卦可以使我们细辨事情在近期内的具体细节,并可推断吉凶结果的发生时间。  这三种预测法中,纳甲法的基础理论在本书第一部中已经介绍,在本部中将主要介绍前两种预测法。

书籍目录

《易经》爻象中的七种人事关系《易经》中优美的逻辑链条编者序三种预测法,助你在四类领域皆有所为目录本书内容导航总述 带你走进《易经》的世界1.《易经》:世界上最智慧的书2.八卦与六十四卦:《易经》的核心3.阴阳与五行:古老的唯物论和辩证法4.五行学说:原始的系统循环论5.干支学说:“应用易学”之本6.纳音五行:六十甲子的五行属性7.刑冲合害:干支的内部关系上篇 卦象预测法第一章 卦爻之间的多种关系1.六爻:六十四卦的基本单位2.爻位:将事物划分为六个层级3.爻位的属性:难知、誉、凶、惧、功、易知4.当位:判断吉凶的基本前提5.承:阴爻对阳爻的支撑6.乘:阴爻对阳爻的压制7.据:阳爻对阴爻的压制8.比:相邻卦爻的关系9.应:相隔两位之爻的呼应10.中:内外卦的两个吉位11.象形:根据卦形寻找可类比的事物12.吉凶断语:对爻象的综合推断第二章 用卦象来做推断1.象数与义理:易学中对立统一的两派2.内卦与外卦:事物的对立两面3.体卦与用卦:判断吉凶的概况4.互卦:反映事物的中间过程5.连互:层层展开“互卦”中的隐情6.半象:与“连互”相反的卦象7.错卦:事物的横向变化8.半错卦:对立双方的未来趋势9.综卦:事物的纵向变化10.半综卦:对立双方的当前状态11.交卦:互换位置,逆向思考12.错综复杂:卦象的综合判断13.消息卦:卦象中的阴阳更替14.命卦和包卦:未被广泛使用的卦变法15.以“包卦”解读六爻卦:六十四卦简释下篇 六十四卦总断第三章 按六爻法起卦装卦1.六爻法:周易预测的大宗之法2.焦氏易学与京氏易学:六爻法之祖3.八宫卦:“京氏”卦序4.预测的第一步:起卦5.预测的第二步:装卦6.预测的第三步:占断简析第四章 六十四卦吉凶占断1.乾为天:刚强进取2.坤为地:柔顺辅佐3.水雷屯:艰难创始4.山水蒙:启蒙教育5.水天需:待机而动6.天水讼:争斗诉讼7.地水师:用兵之术8.水地比:相助之法9.风天小畜:积蓄力量10.天泽履:慎行自保11.地天泰:一片祥和12.天地否:局面闭塞13.天火同人:联合他人14.火天大有:大有收获15.地山谦:谦虚戒躁16.雷地豫:和乐安详17.泽雷随:随从顺和18.山风蛊:除弊治乱19.地泽临:领导管理20.风地观:观察学习21.火雷噬嗑:以法惩恶22.山火贲:文饰:毛化23.山地剥:急流勇退24.地雷复:螺旋上升25.天雷无妄:迷惘妄动26.山天大畜:适可而止27.山雷颐:颐养之法28.泽风大过:果断改过29.坎为水:险难重重30.离为火:顺从依附31.泽山成:情感交流32.雷风恒:持之以恒33.天山遁:以退为进34、雷天大壮:强大旺盛35.火地晋:稳步晋升36。地火明夷:光明熄灭37.风火家人:修身治家38.火泽睽:背离分散39.水山蹇:艰难险阻40.雷水解:消解艰难41.山泽损:损下益上42.风雷益:损上益下43.泽天央:果断除恶44.天风婚:邂逅和合45.泽地萃:会聚团结46.地风升:受到提携47.泽水困:圉乏艰难48.水风井:慎终如始49.泽火革:适时变革50.火风鼎:除旧布新51.震为雷:处变不惊52.艮为山:当止则止53.风山渐:循序渐进54.雷泽归妹:强求为患55.雷火丰:盛大亨通56.火山旅:寄人篱下57.巽为风:谦逊退让58.兑为泽:相处和悦59.风水涣:形散神聚60.水泽节:节制自律61.风泽中孚:诚信待人62.雷山小过:处理小事63.水火既济:大功已成64.火水未济:混乱无序附录一:《系辞传》附录二:打着周易大旗的蒙骗术:江湖秘本《英耀篇》

章节摘录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  阴与阳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1.交感相错: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  2.对立制约: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约束的性质,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动态联系。  3.互根互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就没有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4.消长平衡:消意为减少;长意为增多。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平衡”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  5.相互转化: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会导致转化,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  中医学中的“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来说,阴指人体实质性的物质,如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等。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过旺,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阳盛”表现为: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损耗体内液体,内热,口渴、大便燥结、烦躁不安等。“阳虚”表现为:身体机能衰退,活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盗汗、大便稀溏等。“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阴虚则热”,阴液不足,阴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太极图的产生  太极图是对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太极”一词首见于《系辞》,但无图形。直到宋代才由陈抟传出太极图。现代学者经过研究,对太极图的产生有如下观点:  远古之人把日看做是天的实质性内容。古人看天主要是看天的变化,如昼夜变换、四季更替等,这些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古人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明了立杆测日影的仪器——晷仪。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竿(圭表)。在盘中心立有一个定表,圆周则立一个游表,逐日流动。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圆盘半径依冬至所测日影长度为准。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度,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原始实测的太极图。  将圆盘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显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缩情况。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心圆等分半径成六,每等份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日影盈缩情况。后将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点用曲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出来,即成太极图。  图中大圆圈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右行,游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左行。太极曲线表示地球自转的轨迹,即赤道。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黄赤交角,即阴阳鱼的鱼尾角。这个交角现在为23度26分,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这便产生了四季。所以说,太极图表示了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周期。  这幅实测的太极图经过漫长的岁月,经后人改造而成现代流行的太极图,但其无论是图形位置还是图形形状都已失去原始面目,是一种抽象化的太极图。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宇宙万物。它们各有不同属性,万物都可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它们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人间的五德:义、仁、智、礼、信。古人认为,这五类事物在天、地、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等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观的发展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在中国思想史上,战国时期的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讲释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这一学说是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在阴阳五行学说表述的系统中,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互感、互应、互渗的“使人拘而多所畏”的世界。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编辑推荐

  《易经》非常神奇,但也复杂难懂。古往今来,易学流派众多,依据《易经》来预测的方法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所以很多人既对它充满兴趣,又望而生畏,不知何从下手。为了使读者找到周易预测的捷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询了大量资料,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三种周易预测之法汇聚一炉,让你在得到一卦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阐释、预测。三者间互补互通,即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建议;可作为细节分析,也可指引行为。  《图解周易预测学(第2部):断法详解(三招断卦让你成为预测大师)》第一部中已经介绍了其中一种方法:纳甲筮法。在本册中,我们重点介绍另外两种方法;卦象预测法和卦辞爻辞预测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