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管理学的人,大多会有这么一个感受:管理有点虚
既然有那么多的牛人都在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管理当其可取之处,不应该是无用的学问和技巧
而大家之所以感到管理很虚,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离管理有点远看不到,自然有点空;看不清,自然有点虚 走近管理靠两条腿:一是专注实践,一是专心理论
锻炼好两条腿、协同并进,我们就可以形成对管理的理解,管理方可不虚
而现实中,两条腿如果走的太近,或者走的太远,都会栽跟头
任何一条腿缺乏力量,就会偏腿,就会依赖对方,自然就会走的太近
理论不强,而寄托于实践去拯救,或者实践虚弱,而寄托于理论去拯救,都会让管理大厦越走越偏,直至倒地身亡
同样,如果每条腿都以自己为主,认为自己可以只手遮天,而不考虑对方的价值,漠视对方的存在,那么两条腿会越走越远,最终分崩离析
所以,理论和实践要自立,但是依然需要含情脉脉,才能相得益彰
不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实践,远离空虚的第一步是形成自己的主见
儒学大师梁漱溟总结了学问之道的八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梁漱溟先生说,“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有主见,才能有自己;有自己,才能有旁人
”有了主见,才会觉得管理不空不虚,才能与别人对话,不断完善自己,进而从形成主见,直到最后的“通透”
所以,形成主见是走近管理的最重要一步 那么,如何形成主见?佛教说,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梁漱溟大师就说了四个字,“用心去想”我想,这就是用最简单的逻辑,进行层层追问,就可以形成主见说来简单,但是这种简单有力的追问和推理,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例如,如何才能影响员工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想,诚然会有一些想法,但是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与大师对话,我想会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
因此,我想在这里推荐 12 本我觉得还不错的管理学著作
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读管理学著作,而不是教材?教材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可供了解大致的概念和理论
而每一个管理学经典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但是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不结合当时的背景,就难以深入了解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提倡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我还不知道;日本的工匠精神大致有所了解,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文化价值观背景和日本企业的制度背景,特别是日本企业中的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
如果不系统阅读相关的专著,我想工匠精神的培育,可能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想要提升管理水平,就要阅读专著
那么,为什么是 12 本,这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了,我最初想要列 9 本,但是发现还有一些书,心中不舍
但是,如果太多,就显得没有精选过所以,就列出 12 本
当然,由于本人阅读量有限,不是一些一年能读一千本的牛人,推荐难免有偏颇,请各位补充
1. 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与实务》 德鲁克的称号很高,大师中的大师
为什么?一句话来说,德鲁克的一生是管理学的一生,出生在 1909 年,这是管理学产生的前一年
老先生活了 96 岁,一辈子著作等身这个著作不是没人看的著作,而是所有学管理都需要阅读的著作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书,那就德鲁克;如果数量不限,那就德鲁克所有的书;如果只看德鲁克一本书的话,我想就看这本好了
说是一本,其实是三本这本书是我们系统接触管理学的一个桥梁德鲁克的思想在这本书中有系统的呈现
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管理者权力的合法性来源:用人所长、成就社会福利
这句话足以为管理学立心,为管理者立命 当然,这本书也相对容易读,没有吓人的专业术语因为他不需要,更不愿意用但是,仅仅浏览一遍,相信你会怀疑,为什么我要推荐这本书
但是当你看过两遍之后,我相信,你会难以抗拒地成为德鲁克的忠实读者
2. 亨利·明茨伯格,布利斯·阿尔斯特兰德:《战略历程》 明茨伯格可以被称为唯一在世的管理学大师(因为其他人只能被称为某个领域的大师)
当然,你也可以说还有很多大师明茨伯格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著名
当别人都把管理者比喻为一个乐队指挥的时候,明茨伯格开始研究管理者的角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角色理论(见《管理工作的实质》)
随后,进入组织管理领域,开始批判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倡导非正式的团队型组织(见《五重组织》)
然后,进入战略管理领域,开始批判战略设计理论,提出了战略的涌现观
之后,又开始批判商学院的 MBA 教育,认为商学院“因为错误的原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
现在又开始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社会平衡,认为社会的稳健发展依赖于私人企业、公益组织和政府的再平衡(见《社会再平衡》)
尽管以批判精神著名,但是我在这里推荐的是他的《战略历程》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对于战略管理有兴趣的人,可以从中了解到战略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中,你可以了解到你到底属于哪一个派别,你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在派别的优势和不足
当然,明茨伯格的其他书,我也建议你看看,其中你可以看到老先生对管理学浓浓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3. 乔治·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梅奥,又被翻译为梅岳
最早费孝通先生翻译为梅岳之后,更为流行的翻译是梅奥梅奥是一个澳大利亚精神病理学家,后来到哈佛大学工作参与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基于自己的心理学背景和对霍桑试验的理解,写出了两本书,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人际关系运动
所以,现在如果老板学会了微笑管理的话,那么他一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梅奥的影响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出版于 1945 年,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已经懂得怎样在一刹那毁灭千万的生灵,却不懂得怎样有系统地着手引导各种团体和国家在创造文明的事业上合作
这就是他所强调的技术技能的发展必须辅以社会技能的发展,以社会技能促进社会的团结
否则文明社会就能够毁灭自己
看到这个观点,我想到了金庸《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所说的,武功的提升必须辅以佛法的提升,否则就会走火入魔,步入万劫不复之地
除此之外,梅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你自己跟他聊吧附带一句,不要以为这本书因为成书时间较早,从而阅读性不强至少费孝通老先生翻译的版本还是挺赞的
4.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励志的书,确实它很励志
但是这也是一本心理学专著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二战时被关押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但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因为“知道为什么能活的人,便能生存”
他曾经开玩笑说,弗洛伊德和大的了的“深度心理学”强调切入患者的过去和潜意识的直觉和希望,他奉行的是“高度心理学”,注重的是个人的前途和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
他通过启发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应该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目标
是的,外在环境可能恶劣,但是你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这就是“意义疗法”
如果提到心理学,很多热爱心理学的人士可能会说很多著名的心理学院,例如弗洛伊德
但是弗洛伊德的书对我来说,太过艰深晦涩,所以我没有选择推荐
如果不晦涩,那么还有另外的一本书 M ·斯科特·派克的 《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一本不错的,也列在这里,当然也是希望你能够读一下
5. 赫伯特· A ·西蒙:《管理行为》 赫伯特· A ·西蒙是一个跨边界的奇才
1978 年,他作为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颁奖词是这样的: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西蒙获得的奖励太多了,不仅有经济、政治、管理方面的奖励,还有心理学方面的奖励,更有计算机方面的奖励
不得不说的是,所有的奖励都是世界顶尖的奖励
西蒙这样评价他这本书:《管理行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可靠的起航港口,让我可以远航去探索人类决策行为的真知,这是一个探索组织结构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航程,是探索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形式化决策行为的航程,是探索近年来人类思维和问题求解行为的航程
说的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如何决策以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包括泰勒和韦伯,都大大强化了理性
而现在西蒙说,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所有管理理论的词汇必须从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和心理学中导出
那么,如果你把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标准,与弗兰克尔的选择自由和生命意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我想你会把自己对组织行为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6.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有关管理者素质提升的书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书有两本,一本是柯维的《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另外一本就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其实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但是考虑到柯维的书出的稍微早一点,另外还是要保证书目的多样性,所以选择了柯维的这本书
七个习惯的提出,使得管理者有了修炼的基本路径,被称为管理者修炼的圣经
七个习惯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当然,我同样希望各位能够对照着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学习,可以看出两本书的共通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虽然,两位大师为管理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我相信看过两本书的也很多,但是成效或者效能不高的管理者还是大有人在
这说明什么问题?按照王阳明老先生知行合一的观点,那就是因为还未真知
7.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 《定位》是一部品牌营销的著作
两位作者认为营销的本质是深入到顾客的心智之中,以简练的形成嵌入到顾客的心智之中
特劳特在致中国读者的序言中说: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因为其他国家会想办法把价格压得更低
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提升企业的市场能力,而定位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升级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极大丰富,所以有效地产品定位就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定位》不仅指引你如何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品牌,同时对于排名靠后的品牌,也提供了有效的定位技巧
定位就是以简御繁
8. W ·爱德华·戴明:《戴明的新经济观》 戴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远万里到日本去讲学,教好了日本的学生,打败了自家美国的企业
1950s ,戴明到日本讲学,讲的很开心,因为日本的学生不仅认真听,还以此为标准进行了实践
戴明的观点强调了三点,一是高质量是最经济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要消灭生产中的巨大浪费二是工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原因
戴明说,工厂问题出现的原因中, 94% 是来自系统原因,这需要由管理者负责
这就是著名的系统观这种系统观符合东方思维,所以日本人能够接受并执行
而美国人更擅长的是分析思维,所以美国人对戴明系统观的理解就存在较大问题
三是解决问题需要 PDCA 循环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
我并不认为戴明只是一个质量管理专家,事实上戴明所开启的是基于系统观的管理新思维
当然,戴明在美国眼里也是一个古怪而暴躁的老头子,因为他动不动就批评实践中的管理者没正确理解他的观点
9. 詹姆斯· P ·沃麦克、丹尼尔· T ·琼斯,丹尼尔·鲁斯:《改变世界的机器》 有关介绍日本崛起的著作很多,包括威廉大内的 Z 理论;介绍精益生产的著作也很多,包括莱克的《丰田模式》、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模式》,大野耐一就是丰田模式的创立者
但是,我更喜欢这本《改变世界的机器》主要是书名起的好
改变世界靠机器,但是人可以改变机器,而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就是通过改变了福特大规模生产模式的机器模式,建立了基于精益生产的机器模式,从而改变了世界
精益生产是戴明思想的产物,是日本崛起的基础
现在很多人讲日本的工匠精神,而真正和日本工匠精神相得益彰的就是精益生产模式
甚至可以说,是精益生产方式让工匠精神适应了现代大机器生产,使得工匠精神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因为,精益生产方式的重大成就是通过“小批量,多品种”实现了高质量和低成本
这超越了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更能适应现代多元化产品需求特征
10.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
对此,很多人都无奈而无奈的真正原因是虽有体会,但却不理解其成因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是克里斯坦森他被称为“破坏性创新之父”
他研究了硬盘产业,发现每个时代的风云企业,都具备传统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精于管理,坚持客户至上,并围绕客户需求进行持续的产品开发,但是也正是因为此而使得他们难以摆脱衰亡的困境,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者的窘境
事实上,这不是唯一一本写创新的专著
德鲁克也较早地写了一本有关创新的书,叫《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写的很精彩
在硅谷,也有好多畅销书写创新,例如刚刚去世的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例如拯救 IBM 的郭士纳写的《让大象学会跳舞》、例如提倡黑帮文化的蒂尔的《从 0 到 1 》,例如写谷歌的《重新定义公司》等
都很不错
我选择《创新者的窘境》是因为他比德鲁克的书的案例更新一点,同时比后面几本书,在理论性上更系统一点
看了之后,你就可以知道,带来成就的要素,反而会带来失败自己看吧
11.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告诉了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运行的
首先要说的是,卡尼曼这个人很牛逼,在作者介绍中这样写道: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先进再是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挑战而荣获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西蒙是的,两个人都挑战了理性决策模式
卡尼曼 “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 决策 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
这本书可以说是西蒙观点的推进,只不过更为有趣
这本书很厚,但是读起来并不费力,因为里面有好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读的过程中,你会忍不住找个人来做做实验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策方式
前者是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它依赖于情感、记忆和经验,所以做决策很快
后者有意识的“系统 2 ”,它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决策很慢,也很累,所以就会经常偷懒,能不出工就不出工,如果系统 1 的搞定的话
我这么写,十分无趣,你还是自己看看里面有趣的实验结论吧
12. 丹尼尔· A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终于到最后一本了!实话说,这本书并不容易看
即使我学管理学好多年之后,第一次看这本书,还是感觉这本书太不容易理解了
当然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直到后来,看了另外一本书克雷纳的《管理百年》之后,才发现如果二者能够对照着读的话,会更好
《管理百年》很清楚,以每个十年为阶段阐述了百年管理历史,很清楚,语言读起来很对口
但是未免有些粗略,并且各章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没有讲的十分清楚
这个时候再次阅读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就会更好,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演化逻辑
特别是,雷恩有自己的分析管理思想演变的框架,这是极为要紧的 还是要说,这本书不是很好读,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当然,我的建议是多读几遍 本文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