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咨询 ID:zlzxwx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文字 正略咨询 关注我哦,每天为您送上新鲜养料; 老朋友,阅读后不要忘记分享至朋友圈哦
什么是管理类书籍?“李嘉诚发家史”算不算管理书?“巴菲特的投资诀窍”算不算?如果不算,管理类的书籍就只剩下“营销与销售的区别”“会计与管理会计”“战略与执行”“ERP”和“平衡记分卡”这类纯学术性的书籍;如果算,那么教人发财致富的书就都应该算
因为现代社会赚大钱的人几乎都是做企业的,而绝大多数企业家做企业的目就是要赚钱
于是,第二个问题来了
目前中国管理类的书太多了,任何城市的大书店中,摆在当眼的一摞摞、一架架的都是管理书
不仅如此,四仰八叉躺着卖的大都是管理书,而侧身立着的大都是“如何吃得健康”“医学小常识”“汽车修理”“如何弹吉他”“道德与修养”“家春秋”“红与黑”等等教人干活、生活和思考的书,因此,进了书店闻不到钱味的人必是得了鼻炎
这个现象在现代西方社会的书店看不到,可能那些老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早已形成,绝大多数人从爷爷那辈就已经认命了——知道发不了大财,所以那些教别人发财的书也就没有在中国目前这样风光的地位
于是,那里的人到书店挑管理书就比我们容易,因为选择很少
虽然不能告诉大家哪本管理书好,但能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管理书别读
首先,最不值得读的一类管理书是:介绍别人企业管理经验的书
比如“洛克菲勒的发家史”“沃尔玛的成功”“西南航空的战略”“丰田文化”等等
注意,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企业外的人——管理专家或专业写手写的,因此,这些人同他们书中的主人翁始终是观众和演员的关系
然而,看戏和演戏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感同身受在企业管理中不管用
如果不信?你把房子卖掉,把钱投到股市中试试,你就会知道看戏和演戏的区别了
不过,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自己写的传记或案例则另当别论,比如:王石、韦尔奇写的回忆录
读者会从他们作品中体会到成功的偶然和失败的无奈,从而知道真实的商场一定有人不可控制的因素
其次,时髦的管理书你别看
什么是时髦的管理书?“穷爸爸”“奶酪”“蓝海”“重在执行”“加西亚”等等,为什么?人类自从创造了货币,就开始见钱眼开,绝大多数人整天想的就是怎么赚钱,因此,每个能赚钱的犄角旮旯都被前人和现代人挖得干干净净,绝不会再有一个谁都没想到,单单被畅销书作者发现的赚钱的机会,这就是所谓,“太阳底下无新意
” 话也不能说的过绝,商场上总是有新的英雄出现,商业传奇都是建立在一个个“新意”基础上,比如丰田、宜家、华为、万科、腾讯这些让人眼热的企业
可惜,当这些“新意”被写成书时,丰田车已经开到你家门口了
因此,凡是能一下子使上百万人茅塞顿开的管理书,永远是管理学者和写手们的“新瓶装旧酒”,以满足一代代新人类越来越不耐烦的发财之梦
第三,看不明白的管理书
现代中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思想显然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泰勒、法约尔、伯纳德、西蒙、德鲁克、波特、卡普兰这些管理大师的方法和著作,已被中国学者用很多方式翻译过来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加之很多译者对企业管理问题知之甚少,所以大多数西方管理书籍的中译本,让中国人读起来感到很外国,很晦涩;也正因为如此又显得很深奥,就像佛经似的,词用得很大,话绕来绕去地说,让人总觉得里面有大乾坤
其实企业管理最忌讳复杂,任何企业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工作无非是产供销,再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果不能用母语把它们说明白,那才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因此,当你不幸碰到满篇尽是“ERP 、愿景 、SWOT 、执行力、流程审计、文化创新”等等新名词的书,赶快把它扔了吧
当把以上这三类管理书删除后,你就会发现书架子空了很多但是,仍然不要先急着读书因为管理是实践的艺术,“做”永远在“知”之前
没有人通过读钢琴演奏法学会弹钢琴;也没有人通过读管理书就会管理
管理有点像谈恋爱,看多少言情小说和爱情大片,也顶不上“实战”一次
因此,读管理书的最好方式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