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本书有关的瞎扯

新工作,让我在每天多出了大约两个小时的可选时间来阅读


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和中午午休的一段时间,都是拿给阅读的好选择

三天里,利用这点时间看完了还剩下四分之三的《密林中》,之前公众号手边书这篇里有提到这本书,描述不算特别具体,其实不是因为没看完,而是,真的说不出个所以然


“ 男女相遇,折磨,挣扎,希望,失望
在自己织构出来的密林中徘徊,迷失,看见曙光又再次掉落黑暗
”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理解点也就真的只是到这里为止

关于作者荐言中所提到的 “ 一种自我分析的过程,真诚,勇敢,从不猎奇或媚俗,是严谨的,形而上的 ” ,我只有在做反向思考,文字带入时,才能够领略到,哦,好像还真是这样


这也许就是自己成不了作家的原因,抛开思维上的缺陷和差异,在选词立意上,除了那些陈词滥调,就没有更多能够表达思想的字眼了


但,什么样的文字形式才算是成功的呢?不当作家,不用给自己所写的打上 “ 作品 ” 的标签,是不是就不需要用成功与否来判别了?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好像比较适合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判断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是否成功,要看是否能将最常见和普通的内容描述得很有趣


嗯,解惑了

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描写女主自身和她的作家男友文思阻塞时的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起来特别带劲,也许这就是上面提到的 “ 一种自我分析的过程 ”


书里说 “ 他成天像个高热病人似的在狂喜和绝望间挣扎,磕磕绊绊地写道十万字,再冲两步,倒在十四万字跟前


开头时反抗者的姿态没有能撑过中段,后半部分完全因为他脆弱的意志力以及对读者的讨好,深陷自怜的泥潭


” 或许是我从未见过这样真实地描写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窘境,而这种窘境立马把心目中闪有 “ 作家 ” 二字光环的人,拉到了属于我自己的这个世界


自己曾经写过 “ 有时候心里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千思万绪在头脑中涌出,想到一个出口,却在必拿到手里的一瞬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开启这番话


这就是凡人与写手的区别,但,写手也是凡人

” 我尝试过与文字纠缠,但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也让我知道了自己或许只能停留在记日记的程度


为什么,因为我的风格从来就是散且飘,随性而至,到点即止
就像今天这样,写到这里,我就根本不知道怎么收尾了

所以,你没看错,硬收!大写的, THE END ! 文字其实不应该有成功与失败的判别,只需你写出了自我就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