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七章 道教经文讲解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此谓要妙

注解: “善行,无辙迹;” 有道的圣人,在处事接物、言行举止上,应因时顺理,自然而然,至简至易

当行则行,是谓“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当言则言,谓之“善言”

有道的圣人,因明了事物自然之理,不执己见,虽言而无弊病可谪,此谓“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以道待人者,众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计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条有理,是谓“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孟子曰:“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以道治国,人皆体德,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谓“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接物必以道,如离道而求于人和者,相似以绳索捆约,终于不固而离散

以道接物者,虽千里之外必应之是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此段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五者来申述体道的圣人无为自然、潜移默化的特征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 因此,有道的圣人,视物与我同体,视人与己同心,虽有人物不如己者,却无分介之意,无厌弃之心

故以常善救助于人,救助于物这是以己之明诱导人物仍以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此谓要妙” 举心运念符合于道者,是谓善人言行举止,背道徇私者,是谓不善人

所以,不善人常把善人当作老师,导己为善;善人如没有不善人,何以称善?所以,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资本

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厌弃不善者,那就必形成两个极端

以为自已是有知于人者,则是为最糊涂的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