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感叹,道理都懂,可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不去做呢?明明知道多看书肯定有好处,可为什么等有时间了,并没有去看书呢?而去选择刷一刷朋友圈,看看微博、知乎
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五百多年前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道理,但并不去做,不去践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想想自己想做但一直没有开始做的事有哪些呢?比如,书架上摆放了很久想读但一直没空读的一本书,想深入学习的某个通识领域如心理学、经济学,一直踌躇自己的身材不够好却一直不肯运动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自己很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事
我很早就想公开写作,但一直只是断断续续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
从今年5月份,开始系统的学习写作
当然,很早就知道公开写作的好处,这个在第一篇文章已经提到过,《想到这个,我终于开始写了》,我也经历了很多挣扎
1.参加社群; 2.听了四节写作课; 3.反复听写作宣讲课,如何写一个好的教程,反复听了很多很多遍; 4.看了社群里大量关于公开写作的文章,大部分介绍方法及心理,也有很多是鸡汤类文章; 5.自己反复思考了很多很多原因,也写了很多反思的文字
可是,登陆公众号后,公开发表就被忘了,自己就犹豫了这个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才决定公开发表骆驼背后最后一根稻草是上周的写作课,之后又重听了好几遍终于开始了
介绍一个很好用的app,Evernote,手机、电脑可以同步,这样可以随时记录一天当中对自己有感触的瞬间,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场景、一次反思,因为这些东西很可能转瞬即逝,如果没有捕捉到,即使晚上写日记也不容易回想起
真的是越写越想写,写的过程,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一直写一年,甚至十年,肯定会有质的变化
我一度认为公开写作与公开演讲有类似的特征--让人恐惧,尤其对于没有公开演讲过的人,恐惧更为强烈
不同的是,写作不需要临场的表现,并且自己就能看到自己完整的作品
共同点是,会把自己展示在别人面前,而且很可能是你不认识的人
首先, 展示的内容可能是自己的强项,也可能是弱点,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会选择退居线下,尤其是自己不太擅长的地方
其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比较的环境中,金钱、地位、学识、品味等等等等,有时候自己主动比较,有时候会被被动比较
当把写的东西不自觉的与别人比较时,不免会想到自己的东西相对于别人是不是不够好,甚至幼稚
再有,总想让自己写的东西对别人有用,一不小心可能又掉进了另一个大坑,想让自己写的东西对所有人有用,怎么可能,这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知道这么多,结果还是没用因为了解的不够深,于是没有用上,也就是没有用,所以没用更简洁一点说就是因为没用,所以没用
读书再多,不深入思考不会有很大收获;知道道理再多,不去践行,很难有本质的改变
所以,应该化繁为简,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起码在一段时间内做到
想做的太多,别着急
如果反复经历了无法同时高效完成多个任务,那就一个一个来,需要时刻告诉自己,一切都靠积累
人类孕育生命需要10个月,这个过程不会因为自己着急,变成5个月的
今天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 “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 ,既然是培养孩子,必须要有耐心,必须循序渐进
(尝试了一下用markdown here编辑文字,效果貌似比之前好一点点,尝试再做写改进) 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如果你愿意对我写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深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