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论文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是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原则,综合采取各种手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保证企业资产安全,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使国有企业及时预防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风险,预防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舞弊和腐败。客观地说,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确实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亟需加以完善。
  
  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国有企业也得以稳步发展,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履行国有资产托管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方面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有企业在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影响下,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往往挂一漏万,具体表现如下。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淡薄
  客观的说,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受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影响较重,习惯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甚至偏重于以行政方式管理企业,人治色彩比较浓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国有企业从整体层面上没有树立起内部控制的观念,而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只是简单的企业内部监督,从而把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在以下层面都有所表现。在企业董事会层面,现在一般国有企业董事会只关注经理层等高管人事任命、企业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等事项,而往往忽视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责任的履行。在企业经理层面,国有企业的经理层为了完成国企管理部门和董事会的经济考核目标,往往侧重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虽然也会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但还没有上升到对内部控制高度关注的程度,有的企业甚至片面地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外部监督的事情。在企业员工层面,国有企业的员工往往秉持干活拿工资的传统思维,工作中只是被动的遵守企业相关工作流程,还没有真正树立主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一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一方面,没有设立相关内部控制部门或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而往往是将内控职责模糊地分散在监事会、内审部门甚至财务部门中;另一方面,没有厘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企业内含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导致责任不清,职责不明。二是内部控制活动挂一漏万,内部控制各个环节脱节。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往往按习惯办事,按已有的老的规章办事,即使实施了内部控制,也是哪里出问题抓哪里,没有系统性。还没有按照内部控制规范对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财务系统、财产保护、全面预算、生产经营、绩效评价等业务活动进行系统的实施内部控制。三是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中信息与沟通的渠道不通畅。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了,在信息建设基础投入方面力度不断在加大。但是实践中国有企业的信息质量、信息沟通制度和反舞弊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内部的独立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国有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客观的说,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越来越得以加强。但是,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外部监督来看,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往往侧重于对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监管、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管、对企业经济指标的考核,而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还没有完全纳入监管重点。从国有企业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如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往往缺失,而企业的内部审计也没有从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环节脱离出来,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很难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也影响国有企业内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