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管理 论文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大爆炸时代,图书馆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知识宝库,在教书育人和服务学校师生上责无旁贷。作为学校发展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学校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中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是教师科研教学工作的强大助手。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学校科研及教学水平,因此加强图书馆创新管理工作,满足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服务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现状
  图书馆管理,是基于图书馆自身的管理经验,吸纳管理学原理、原则与方法而形成的科学管理体系,是图书馆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产物。它遵循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通过计划、指挥等多种手段,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以更好的服务读者,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相关院校调研,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现状。
  1.人才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信息化技术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基于图书管理学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信息化新时代,需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是由引进人才的家属、兼职教师、工勤人员担任,基本不具备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在图书馆服务方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信息化服务转变的大背景下,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限制图书管理工作提升的最大因素。
  2.服务理念陈旧,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虽然大多数图书馆硬件设备得到更新,购置了计算机,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但是“主动作为,积极服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坐等读者,守护图书”的陈旧服务理念依然在图书馆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降低了图书馆员的竞争意识与工作责任心、进取心,“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陈旧的服务理念不仅吸引不来读者,也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信息服务滞后,服务渠道单一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图书馆实现了联机并网,集成了大量电子文献,搭建了图书馆网站,但信息化服务水平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图书馆业务仍以借书、阅览为主,大量电子文献资源未得到有效使用,先进的设备成为摆设,究其根源是图书馆仅买回来了资源,却没做好宣传和服务,没有让师生了解到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师生缺乏资源检索和使用电子文献资源的能力,导致图书馆服务方式滞后,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4.资源投入少,图书更新慢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单一,购买力严重不足,图书资源老化严重,藏书利用率低等。图书长期等不到有效更新,藏书的时效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就难以得到保证,丧失大量读者群体。藏书结构和学校专业设置不匹配,专业建设经费大多花在了实验室和科研仪器的购置上,对于专业图书的购买力持续降低。
  二、图书馆创新管理发展策略
  为了让高校图书馆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图书馆创新管理刻不容缓,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途径开展创新建设。
  1.明确图书馆的定位,融入学校发展大局
  图书馆建设要和学校发展相匹配,图书馆作为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学校最重要的公共教育资源,是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要从学校层面重视和支持图书馆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把图书馆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教师科研教学工作的强大助手。
  2.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完善,务实高效,特色鲜明的图书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逐步适应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要求;二是大力引进专业化人才,以专业能力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带动整体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要根据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需求,科学合理配置图书文献资源,在加强传统馆藏文献建设,打造特色图书馆,积极了解师生需求,建立急需资源目录,以便定期补充。积极发掘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如抓好文献检索培训,馆藏资源推介,电子数据库推广等服务。
  3.增加资源投入,丰富图书资源和电子资源
  学校要加大资源投入,健全持续投入机制,改善图书馆硬件设施,要采取学校投入、社会捐助、校际合作、开发网上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强图书馆馆藏书资源建设,了解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