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管理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命脉和基础产业地位愈加突出,水利事业的地位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重要性。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在深入了解水利工程的性质和具体作用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引导和管理。对水利工程管理应作应为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摆在每个水利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这些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1.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⑴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

  ⑵对水利工程管理认识不足。水利系统内“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近几年在增加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的地方对现有工程的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问题没有给子足够重视。

  ⑶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要素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但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制不顺所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2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首先,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精简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通过实测、实量、实敲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

2.2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措施

  ⑴明确权责,规范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的责任。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水行政主管、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

  ⑵加强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护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的旅游等经营项目,要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原则上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坝顶、河道堤顶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

  ⑶形成合理的水价,强化计收管理。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分对待,分类定价。

3
积极转变观念,发展水利经济,促进工程管理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具体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管理力一法转变,由行政管


One thought on “浅谈工程管理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论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