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权与强币 论文

强权也称强权政治,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实力的优势向外扩张,力图建立由本国操控的国际体系,包括政治活动力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强币是与弱币相对而言的货币,从国际汇率的比较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偏低是强,偏高是弱。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一般以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是否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为标准判断其是否为强币。强权与强币前者事关政治,后者事关经济,表面上看毫无关联,本质上却联系紧密。笔者认为通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强权与强币的内在联系。
  问题一:货币是一种权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国际货币权力”即一个国家在与他国的货币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并且能够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国际货币权力”首先就是一种政治现象,而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各国为了追求国际货币权力而产生的竞争、限制和占有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对国家之间的财富分配格局进行重新构建的动态过程,货币国际化实质上是不同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乃至军事舞台上所展开的激烈竞争,最终由各国货币竞争而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其本质上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全球性资源和财富分配机制,处在“金字塔”尖的国际货币发行国因为在这一全球性的分配制度中取得了主导地位而获得了“国际货币权力”。
  国际货币是各国能够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清偿手段,一国发行的国际货币的全球地位越高,它就越不需要主动调节本国或本地区的国际收支失衡,它可以直接发行国际货币来为本国的逆差进行融资。近乎无限的清偿手段不仅可以使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在宏观层面更加灵活地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最大程度地汲取他国的财富,也可以对他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微观层面经济个体的行为偏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国际货币权力”的核心。正是因为“国际货币”拥有“国际货币权力”,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都会制定出“国际货币战略”来有目的地利用“国际货币权力”最大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一些国家竭尽全力保持和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地位和国际化进程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国际货币权力,而另一些国家则又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努力遏制他国的这种国际货币权力的过度扩张。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博弈成为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政治大国和强国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塑造者。所以,不能仅将货币国际化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而更应该重视货币国际化与背后的国家权力和货币势力范围扩张之间的紧密联系。
  问题二:世界经济稳定需要霸权国吗?所谓“霸权国”,是指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实力均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并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并实现其本国意志的大国。“霸权体系”则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体系。小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仅充当了搭便车者的角色,中等大小的国家虽然有足够的能力损害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却没有长期稳定它的能力,只有大国既有能力又有责任来担负起领导并维护全球经济体系的职责。因此,为了达到国际经济的真正稳定,需要一个霸权国充当世界政府。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主要国际货币角色转换进程的背后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霸权国与霸权货币紧密结合。从希腊的斯达特到今天的美元和欧元,每一种国际货币都是在继承前身货币特权的同时取代了前身的国际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强权伴随强币,霸权国家必定支配霸权货币体系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货币特权”从国际市场中获取巨额收益;霸权国家的货币必然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媒介货币、计价货币以及储备货币;霸权国家的贸易、金融市场也必将是全球贸易及金融中心。此外,成为强国是拥有强币的先驱条件,一国(或地区)的货币要想国际化,该国(或地区)必须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且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问题三:货币是国家政权的产物吗?从制度金融学解释货币的起源,货币仅是计量商品价值的一种符号,并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无关。货币的使用主要是基于货币发行当局的权力,即流通手段之所以最终会演变为货币,本质上是由于硬币或更广泛的货币工具是和君主(货币发行当局)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而并不是由于它们恰巧由金、银、铜以及现在的纸所制成,并且在货币的使用和演进过程中,往往是国家和宗教性权力机构起到了核心作用。
  在深入分析了以上三个问题后,笔者认为:首先,一国(或地区)的货币要国际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