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村“三资”,即农村资产、农村资金和农村资源;其中,农村资金管理采取村账委托代理方式,在乡镇建财会中心,代理执行村里的财务与会计相关事务,并对村里的收支进行严格审核,将村里的资金管好;农村资产管理,即建立台账,记录每项资金额度、应用情况,并且对资产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盘点和监管,确保账账、账实相符;所谓农村资源管理,即在对可利用的农村资源登记 造册以后,建立应用档案,并且对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加强监管,以此来提高农村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村资源应用的科学化、合理化。
1、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村三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并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桎梏。
1.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透明度差
据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很多农村地区的干部、村委成员,对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和深入认识。比如,一些开支没有经过村集体一致决定,大额支出现象非常的普遍;同时,村里的财务公章管理比较混乱,部分干部、成员未经集体讨论通过,自批、自用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因此导致农村三资管理问题频发,村里的财务公开也只是一种摆设或者形式,只有在应付检查时才简单的公开一些项目,财务管理工作透明度非常的差。
1.2村级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会人员,包括审计人员,作为农村三资管理的中坚力量,在三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却并不理想,比如虽然财会人员接受了会计、审计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但因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受限,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难见成效。基于职业道德层面的考虑,部分三资管理人员存在着中饱私囊的行为,以致于农村集体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同时,农村缺少在编人员名额,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加之经费不足,以致于“三资”管理有心无力。
1.3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通过对国内一些村级自治组织的调查发现,三资管理机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严重脱轨现象,甚至生搬硬套文件精神;虽然制定了三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不够详尽,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尤其是村里的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以及预算评估等工作,为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只是村里的主要干部决定,三种管理机制、程序形同虚设。在该种情况下,农村的很多收益,比如土地分包、厂房租赁所得资金等,未严格依照财务规定过账、入账,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资源浪费。
2、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和提高农村普遍存在的三资管理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逐步实现三资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
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三资管理问题,笔者建议除村“三委”(即:村委、支委、监委)外,通过民主方式组建理财小组,对村务各项经济活动实行财务监督,确保农村三资工作的高效开展。比如,当前村务工作中需要支出较大资金时,需采取民主商议方式,采用民主表决方式来解决;实践中,为有效利用村里的三资,可通过民主提议方式进行投资运作,以此来提高利用率;同时,还要对村里的各项活动经费采取民主决议方式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项目进行全面的规划。及时公开村务财务明细,确保村民知情权,特别是关系着村民切身利益的财务活动。
2.2加强思想重视,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思想重视,全面提高会计代理中心财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更加规范,并且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时实现村务财会信息共享,以此来提高三资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财会人员还应当加强对法制的学习,充分利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做好三资管理监督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乡镇(街道)应当强化农经队伍建设,同时根据业务工作量,配备5至7名专业财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配备,专职专用,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关报账员。需要强调的是,报账员需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接受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2.3建立和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