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但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达到完全真实。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愈演愈烈,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误导政府部门,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已成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就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法制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国家因此陆续颁布和修订了以会计为中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但是由于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跟不上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加之会计制度本身允许企业对会计事项作出主观判断,这些为企业会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不少重要的会计法规制度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实施措施,从而造成会计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太差。
2.
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定方法和手续的总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差,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3.
企业内外约束力松懈。
会计审计体系,是由企业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共同构成的体系。企业缺乏内外约束力往往表现在:内部审计通常不能预防和及时纠正失真的会计信息;国家审计只是围绕投资、财政、金融、税务等大方面的领域进行,不能够涵盖全部的企业;社会审计的对象只有注资的企业和股份公司的年度会计报表,而其他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没有被列入审计范围之内。
另外,对于企业外部审计来说,虽然目前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民间性质的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代替代表着国家利益的财政、税务机关的国家监督,实行对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监督,并且这此监督机构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得到完善、各事务所在管理上仍存在的一此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没有能够形成规范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督,企业也就缺乏了足够的外部约束力,这也是诱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人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敢怒不敢言,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状况下,很多会计人员知识老化,更新较慢,对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理解把握得不够准确,严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和建议
1.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方所接受。使具体准则体现集会计业务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制约性于一体,同时要处理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避免造假行为,形成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关键。应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整体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通过组织培训使会计人员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首先应根据不同会计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按岗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