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中级财务会计》的教材多按先讲六大会计要素,后讲财务报告的顺序编排。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学者接触投资资产之类的内容,难免会感到抽象,特别是在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相关知识时,学生深感难以理解和接受,故建议在“资金筹集核算岗位”下设“债券的发行”学习情境。从债券的发行方入手,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双方的账务处理。
一、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举例:2010年1月1日,甲公司为建厂房发行三年期债券,该债券面值为4
000
000元,票面利率6%,实际利率5%。每年付息一次,到期按面值偿还。发行债券取得的款项全部用于建房,经筹建,2010年5月1日动工,2011年7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1.债券的发行方
对于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可借助时间轴直观的理解,同时向同学们讲解交易的“公平性”,即未来流出经济利益的现值应等于发行日流入的经济利益。
24万
24万24万+400万
0123
发行价格=4000000×6%×(P/A,5%,3)+4000000×(P/F,5%,3)
=240000×2.7232+4000000×0.8638=4108768(元)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4108768
贷:应付债券——面值4000000
——利息调整108
768
每年末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这部分为发行债券的难点。而一般教材中给出的表格生涩难懂,为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将债券的发行问题等价转换为“向债券的购买方借入本金4
108768元,三年间连本带息还款4720000元,故三年间的利息费用为611232元”。每年利息费用的计算见表1:
表1
单位:元
日期利息费用实际支付已还本金未还本金
2010.01.01
4108768.00
2010.12.31205438.40240000.0034561.604074206.40
2011.12.31203710.32240000.0036289.684037916.72
2012.12.31202083.28240000.0037916.724000000.00
合计611232.00720000.00108768.00——
以2010年为例,借款本金4108768元按实际利率5%生息205438.40元,而第一年却支付240000元,故不但支付了2010年的利息,还一并偿还34
561.60元的本金。随着每年部分本金的偿还,利息费用越来越少。而对于利息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筹建期间的应计入“管理费用”,开工至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应计入“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的计入“财务费用”,故具体账务处理以表2列示如下:
表2
方向会计科目2010.12.312011.12.312012.12.31
借管理费用
68479.47————
在建工程136958.93118831.02——
财务费用——84879.30202083.2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34561.6036289.6837916.72
贷银行存款240000.00240000.00240
000.00
2013年1月1日,债券到期,支付面值,编写会计分录:
借:应付债券——面值
4000000
贷:银行存款4000
000
由此可以看出,将原问题等价转换以后问题变得简单。而《中级财务会计》的教材中提及的生涩难懂的“摊余成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未偿还的本金;“已摊销的溢(折)价”,也可以理解为已偿还的本金。
2.债券的购买方
作为债券的购买方,购买债券实为投资行为,若购买方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将债券持有期满,则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理。接下来,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理解持有至期投资的基本账务处理。
延用上例,2013年1月1日,购买方以4
108
768元的价格购买债券,与发行方不同之处在于,摊销溢价的实际利率需自行计算出来。编写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00000
——利息调整108768
贷:银行存款4108768
列出实际利率i满足的方程:4000000×6%×(P/A,i,3)+4000000×(P/F,i,3)=4108
768,通过测算可得实际利率为5%(在实务中,多需采用内插法得到)。
接下来,每年末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益,其具体计算过程类同债券发行方的表1。以2010年12月31为例,编写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40000.00
贷:投资收益205438.4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4
561.60
随着本金的陆续回收,每年的利息收益逐年减少。剩余两年的账务处理类同,在此,不再赘述。2013年1月1日,债券到期时,一次性收回面值4
000000元。即:
借:银行存款400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4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