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让外国游客心动,所以中国旅游目的地需要在推广时注重文化和历史因素。76%的外国游客认为长城是中国的代表,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景点,而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象征。事实上,在外国游客眼里,带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和朴素真诚的民风让他们更加愿意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然而近两年,与出境游的持续火爆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入境游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出境游超过8300万人次,增长18.4%。入境游人数为1.32亿,下降2.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所以,中国旅游目的地需要更多的触发外国游客的文化探寻需求;并在宣传过程中,以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历史和风景等作为创意主流;再将各国旅客感兴趣的中国元素融入宣传中,从而塑造区别于亚洲其他国家、独一无二的美丽之处,创造中国旅游新形象。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武当山为例,来谈谈如何在旅游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时满足外国游客的内心文化需求。
一、武当山跨文化吸引力
(一)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
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和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武当山跨文化吸引力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由于皇室的重视达到鼎盛,而被称为大岳,凌驾于五岳之上,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2007年,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以及评审组的评审,中国的十个景区以它们各自的独特吸引力,其中武当山景区成为欧洲人心目中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之一。对于外国游客武当山的吸引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武当道教及道家理论。其中以《道德经》在外国游客心目中最为著名。
(2) 武当道教建筑文化。200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3) 武当道教像器文物。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武当山神仙造像、供器、法器、
摩岩、碑铭、壁画、楹联、匾额等凝聚着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大都具有优秀的技术水准和优美的艺术特色。
(4) 武当道教仪式文化。武当道教仪式文化:道教法事活动是历代传承的规
范化的仪式,无论是庆成醮典、节日斋仪,还是早晚坛功课、放施食等法事活动,无不伴随着程式化的动作、讽诵古老的经文、演奏优美的道乐等,其中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已被学术界关注并有了相当的成果。
(5) 武当道教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内家拳法深受道教思想影响,
其理论基础包括道教哲学、内丹理论、心性修养、武德修养等;武当道士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内家拳的功法门派;气功流派等。
(6) 武当道教文学文化。武当道教文学:道经中有关武当山的丹诗、青词、
道士诗文作品的文化价值;历代有关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鉴赏分析等。
(7) 武当道教信仰民俗。武当道教信仰民俗:宋代以来全国各地民众朝山进
香习俗的发展、香会进香的组织、议程和禁忌、个体进香与许愿习俗的社会学研究、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民俗节日等。
(8)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武当山道教形成后,历代道士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武当山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现状
(一)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1、武当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较好,武当山开发始于1980年,继金殿在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单位后,武当山紫霄宫(1982)、玄岳石牌坊(1988)、南岩宫古建筑群(1996)也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982年,武当山被列为国家重点名胜区;1983年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被定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此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各方集资数亿元,对武当山古建筑及整体环境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