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行政机关单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行政机关单位也逐渐由传统的“公益型”向“综合型”转变,行政机关单位的市场性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新形势,行政机关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在我国,行政机关单位主要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组织。行政机关单位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受经济体制、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行政机关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社会化程度低、给国家带来的财政负担重、政事不分、机构建设臃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行政机关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更影响着行政机关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身职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机关单位一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使得行政机关单位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因此,预算管理目标也就十分模糊,“等、靠、要”的思想及“报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使得行政机关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各种弊病。为了彻底转变行政机关单位发展状况,我国行政机关单位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其中就包括预算管理改革。
一、新时期行政机关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行政机关单位是一种特有的组织机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是由我国财政全额拨款的具有一定公益服务性质的国家机构,是保障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充分发挥我国对社会生活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预算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经济管理,一方面,行政机关单位因其特殊的地位及职能,其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机关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行政机关单位已经将发展的脚步迈进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例如:有的行政机关单位有了自己的产业,此时的行政机关单位就将以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来指导下属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单位在维持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机关的经费来源依赖的是国家财政拨款,一旦国家财政出现紧张,必将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行政机关单位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行政机关单位的预算管理,不仅有助于有效的扩大行政机关单位的经济来源、适当的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更有助于行政机关单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上。
二、行政机关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行政机关单位预算管理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弊端,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机关单位属于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存在很强的非营利性特征,导致很多人误认为行政机关单位的发展与预算管理毫无关系,只与国家财政密切相关。很多行政机关单位的预算管理被忽视,使得预算管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例如:陈旧而落后的财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基本素质等。这些问题与弊端的显现严重抑制了我国行政机关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1.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行政机关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参与、系统调配、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行政机关的预算管理具有较强的全面性、科学性。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很多行政机关的领导者、管理者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对预算管理工作并不重视,更没有在单位内部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共识。例如:某些行政机关单位一旦财政资金拨付到位,预算管理工作就停滞不前,仅仅将预算编制视为是本单位获取财政资金的一种手段,这种单纯的为了获取财政资金而编制预算的想法根本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第一方面,由于行政机关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上下并没有对预算管理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仅将预算管理视为是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与本部门关系不大,很多职能部门对本应属于本部门承担的预算编制工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随意编写数据,使得预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