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要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前提,提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采取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对外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两高两低”,即高能耗、高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放性增长,尤其是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极低等一些问题。此外,各种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制约山东省外贸发展的“绿色通行证”,要从根本上发展山东省的对外贸易,确保对外贸易不但从数量规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质量上得以提升,必须走对外贸易低碳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高碳产品出口比重较高,低碳特征的服务贸易相对滞后
目前山东出口排前10位的主要商品中,绝大部分仍属于碳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机械电器、服装鞋帽、橡胶制品等。机电产品自2004年以来跃升为山东第一大出口产品,2011年机电产品实现出口776.3亿美元,所占出口比重为40.4%。机电产品是内涵能源高排放行业产品,我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的高30%左右,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山东的机电出口企业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同样存在着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现象。纺织服装是山东传统的出口优势商品,2010年出口纺织服装制品173.3亿美元,增长22%,出口比重为16.6%。然而,纺织行业一直是“污染大户”、“耗能大户”,在国家“十一五”统计的10个高耗能工业部门中,纺织业位列其中。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可见,山东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因此,外贸出口产品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总量的增加,意味着碳能源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不相符。
(二)受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
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偏重,“两高一低”的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医药等行业成为其出口的主要构成,同时,山东省的能源、资源的供应不容乐观,水资源严重短缺,矿产资源消耗量大,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原材料、能源的匮乏导致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后劲不足。出口的竞争力主要是成本的低廉,缺乏高内涵、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
(三)对外资的高度依赖
外商投资企业是当前山东省出口的主体,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外贸总值的49%,所占比重较2011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227.5亿美元,增长2.8%,占外贸出口总值的49.9%;进口8712.5亿美元,增长0.8%,占外贸进口总值的47.9%。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31.6%。其中,出口7699.1亿美元,增长21.1%;进口4511.5亿美元,增长17.2%。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占我外贸总值的19.4%。其中,出口2562.8亿美元,下降4.1%;进口4954.3亿美元,增长0.3%。而且,出口大户不断壮大,拉动作用明显。图1为山东省2000-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可以看出,山东省每年利用外资额都很高,甚至有的年份超过110万美元。
图1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分布图
(四)对外市场过于集中
近年来,虽然山东省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但出口市场仍然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香港、东南亚及欧盟。对其出口份额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地区依赖性较强。2011年,对欧盟出口份额占17.4%,对美国、日本、韩国三大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分别占15.8%、13.3%和11.5%。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最重视碳排放问题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已经在很多方面制定并开始实施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势必会对山东以高碳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市场的过分集中,一方面,使出口企业的出口业绩极易受进口国家和地区经济因素和政治、军事等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并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变动而起伏,不利于企业规避风验,使企业缺乏应变能力,处于被动地位。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山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宣传低碳理念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