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对策 论文下载

近年来,内蒙古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但与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不同步的是农牧民收入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8337”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实现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
  1.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3元,比2007年的3953.1元增加了3658.2元,年均增长1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幅9.9%高出4.1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稳居第一。
  2.农牧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24.5%。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953元提高到7611.3元,年均增长14%,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61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内蒙古比全国低306元,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则更大,并且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4.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体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上。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2005年为2.85:1,2009年3.12:1,2010年3.14:1,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制约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因素既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和地方支农政策、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状况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农牧民自身生产资料、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等。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难度大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受制于农牧业基础薄弱,增收乏力。农村牧区的非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农牧民直接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的经营性收人较少。第一产业增长乏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二是农牧民组织程度不高,农牧产业化水平较低;三是农牧业生产资金缺乏;四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五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牧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效果有限,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工业重型化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带动性不强,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农牧民难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三是农牧民在农村牧区资源开发中受益较少。四是城镇化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较弱。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第一产业低水平生产,广种薄收、超载过牧,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粗放式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的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4.农牧民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
  内蒙古农牧民的普遍教育水平低,许多农牧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思想观念陈旧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农村潜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增收与减负并举的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1.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深化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依法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农牧民以土地、草场、林权等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推进鲜活农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改善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推进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国内外驰名的旅游线路和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