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升级转型的路径探讨 论文下载

一、水泥行业面临的全国性产能过剩挑战  2010


年年末我国已经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1273条,熟料产能125573万吨。在2011、2012年已经开工建设,有253条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3.1842亿吨,与此同时,熟料总产能将达16亿吨,按0.61吨熟料生产1吨水泥折算,2012年水泥总产能已达26亿吨,但水泥总需求也不过24.55

亿吨[1]。因此,目前水泥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全国性产能过剩问题。
  在2008

年,出现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产能过剩问题,对此国家发改委组织对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报国务院后,为防止该区域已经出现的水泥产能过剩向全国蔓延,国务院迅速下发“国发38

号文”,制止了水泥行业高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了出现全国性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长三角的经验和

38号文的判断,当一个区域的人均新型干法窑的熟料产能达到1

吨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2014年上半年,虽然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的水泥价格比较稳定,效益逐步回升,但全行业所付出的代价还是沉重的,据南方水泥等许多大企业报告,他们的水泥窑利用率已经不足

70%。这个数字越过传统所说的“黄线”。令人担忧的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新型干法窑过快发展后来居上,到明年末,有

18

个省区市人均新型干法窑熟料产能超过华东地区[2]。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水泥产品的销售跟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水泥生产厂商和水泥消费市场的空间分布情况具有很大差异[3]。即便如此,纵观整个中国水泥市场,水泥市场产量远大于水泥的需求量。因此,整个水泥行业面临着全国性产能过剩的挑战。
  二、水泥行业升级转型的困境
  (一)水泥生产的技术提升制约
  目前我国由于生产水泥的技术有限,大部分生产的水泥均是普通水泥,优质水泥很少,导致优质水泥的缺口很大。从而水泥的同质化程度比较严重。而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水泥的质量也有很大关系,混凝土强度每提高一个等级,水泥和钢筋的用量就会减少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采用优质的水泥减少了资源的使用量,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因此,水泥行业采用的现有技术是水泥行业升级转型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行政手段的保护习惯及过度依赖
  水泥由于受运输问题的限制,产能过剩还带有区域性过剩的特点。过去处理产能过剩往往都依靠政府的项目审批手段。例如2009

年“国发38号文”指岀2008年新型干法产能11

亿吨产能严重过剩,并将水泥项目审批权限由各省市改由国家投资管理部门调控与核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政府越发文件干预,投资者越觉得政府或行业部门会协调,行政干预使得投资者认为只要上生产线,参与协调就能赚钱的乐观预期。
  (三)水泥污染处理技术的制约
  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我国对于处理这一环保问题的技术手段非常薄弱,因而水泥污染处理技术的制约也是水泥行业的升级转型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

水泥行业产业升级转型路径
  (一)提升现有水泥技术标准,摆脱水泥行业同质化生产及竞争模式
  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泥大多都是普通水泥,对水泥的质量要求不高,导致对普通水泥进行大量生产,出现了全国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保证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内在质量,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消除“短命建筑”的数量,从而降低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量,这也是有效的节能减排。生产高质量的水泥。才能满足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行业建设的需求,才能提高水泥产品价值,解决水泥企业产能过剩、经营困难、金融风险,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积累等问题。
  (二)提高水泥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使水泥行业造福人类。
  生态环保早在新中国成立后,水泥行业刚刚起步阶段时,业内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需要攻克的问题,并将生态环保这一观念纳入了行业发展战略。但那时行业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节能环保概念,在生态环保的大体系建设上没有重大突破。我国水泥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水泥窑系统“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及污泥的应用研究及工业试验工作,同时加强了与国外合作。在实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务院批复了资深“老水泥人”——蒋明麟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