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作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产物,核心是信息化支撑。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2011年,沈阳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标志着两化融合工作进入新阶段。沈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是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沈阳市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市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产值规模实现了六年翻两番。目前已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建筑产品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自沈阳市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重点从引导体系和服务体系两个方面全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及产学研用联动机制。确定5个市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示范企业,初步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成立了沈阳市两化融合企业联盟、云计算产业联盟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和两化融合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沈阳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平台等10大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沈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浑南新区、沈北新区为产业密集区,以铁西区、大东区等为重要拓展区的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IT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增加值年均增长40%。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第4大支柱产业。软件产业依托浑南新区、沈北新区大型软件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沈阳市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软件发展滞后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沈阳市工业软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沈阳市工业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整体上看,目前沈阳市工业软件品种还比较少,功能也不很全。工业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跟不上沈阳市工业发展步伐,不能满足广大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工业软件应用层次还不够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和突破,能满足企业核心业务需求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明显缺乏。工业软件结构失衡,不利于沈阳市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2.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不高
目前沈阳市除少数骨干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还处于“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等真正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投入却严重不足;有些企业虽然信息化投入力度较大,但由于缺乏整体战略规划,致使企业网络化建设中各应用单位自成一体,整体综合应用和系统集中协调水平不高。
3.工业企业与信息服务业企业沟通不畅
沈阳市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缺乏有效对接,一方面,工业企业不了解软件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难以找到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合作对象;另一方面,软件企业也不熟悉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难以提供适合的软件服务,导致双方无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以工业软件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沈阳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深入分析沈阳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必须以发展工业软件为切入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主线,走出一条符合沈阳实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机制。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加快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的具体规划,明确总体思路、目标和分阶段任务,制定落实行动计划。工业企业加大与软件企业合作力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软件公司围绕工业企业需求开发产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重点在服务能力和技术攻关方面有所突破。建立第三方评估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开展自我评估。
2.大力发展工业软件。重点建设沈阳国际软件园等一批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软件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功能,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受理并认定一批以工业软件开发、验证测试、产业融合孵化为基本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聚集发展。组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