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是:1/3的中国地区降过酸雨、七大中国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1/4的中国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只占不到20%的少数。环境污染也提高了生产成本,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价更是无法估算。
一、城市轻工业发展与污染并存
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轻工企业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带来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都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根据2012年500个“城考”城市的统计结果,有29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有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标准;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噪声扰民、扬尘污染、油烟污染等环境问题都很突出,已成为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机动车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二、城市环境污染冶理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好这项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要温饱,不要环保”的观念,高污染轻工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使地方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其对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损害,则是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二是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与当时获得的利益相比,治理环境污染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轻工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走健康的发展道路。三是改变盲目引进和发展经济的现象。要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鼓励和引导适合本地区的经济。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单纯看GDP增长率是多少,而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评价产值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积极探索利用轻工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中小轻工企业治污成本高的难题。今后政府应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环保行业,从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加强对民营治污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环保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监察机关要加强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一是扩大案件受理渠道。监察机关除受理群众举报线索外,还要注重主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以及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扩大案件渠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是加强案件查处力度。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落实好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重视不足,工作不力,使本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或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的;包庇、纵容企业违法排污,或者对有关部门行使监管职责横加干涉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在查办过程中,不仅要查清责任,还要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处理结果,确保相关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及司法处理。
三、小结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集中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到世界城市未来的走向。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中国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