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企业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工业企业招工难、留工难和用工成本逐年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常态下为应对工业企业用工危机,做好促进和稳定就业工作,更好地为辖区内工业企业提供用工、培训等服务,近期笔者深入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用工情况调研,通过实地调查以及与企业负责人、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比较客观地了解工业企业的用工情况、缺工情况、员工待遇以及企业的培训需求等情况,同时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辖区内工业企业目前面临的招工难、用工难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并就如何缓解工业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提出对策,以供探讨。 一、工业企业用工现状
1.用工缺口较大
规模上,所调查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用工缺口,一般用工缺20%左右;行业上,纺织服装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较为严重;区域上,集中在距市区20-30公里的新兴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城区及近郊、偏远乡镇仅缺技工和管理人员;员工结构上,依次为一线普工、技工、管理人员。
2.员工流失率偏高
经调查发现,企业员工流失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高达40%,流失群体主要集中在入职半年至一年之间的青年员工。适当的流失率本属正常,还可对保持企业活力、加快新老员工更替,有正面促进效应,但流失率过高,直接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增加企业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3.用工成本上升
近年来,劳动力价格每年增速在20%左右,企业员工工资也相应增长,但因工业企业员工加薪一般滞后于第三产业员工,部分工业企业员工自然向第三产业流动,这样又增加工业企业的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客观上提高了工业企业用工成本。
二、造成工业企业用工难的因素
1.企业自身因素
一些企业用地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吸引力,招录员工十分困难,即使招来员工,员工流失率也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这些企业往往是传统加工型企业,缺乏新的用工理念和企业文化。市郊外新兴产业集中区(工业园区)交通、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无文化娱乐场所,工人每天除了上班,没有其他休闲、娱乐场所,生活枯燥乏味,员工自然无心久留。也有些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资待遇不尽人意,未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五险一金),使得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劳动力供需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
从需方来看,随着工业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形成了“三增一降”的用工格局,即用工企业增加、用工岗位增加、员工薪酬增加,用工门槛降低,但企业还是难招工,尤其是难以招到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员工。从供方看,一是目前延平区在福建省内还属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整体上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二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几乎所有行业的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状况。三是劳动者择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者的思维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业机会的增多给劳动者更多的择业选择。主要表现在80、90后新生代劳动力的择业观发生大变化,存在“三高一低”现象,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力低,不愿从事艰苦行业和一线技能工作;部分劳动力不愿在本地工作,向往在发达地区工作;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当中,相当部分自已做点小生意,如在街上摆摊设点;在延平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是闽北其他县市或中西部人员,随着中西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和闽北其他县市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已开始回流原籍。
3.企业薪酬与劳动者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薪酬问题是造成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量直接、最主要的原因。长期以来采取的低劳动力成本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适龄劳动人口的逐渐减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低酬薪已经难以为继。从市场劳动力价位看,一般普工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而劳动者对薪酬的期望值在月工资3000元。从目前企业薪酬看,因全球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已经比较困难,再加薪已无力承受,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物价指数看,由于物价持续上涨,增加了劳动者及家庭的生活支出,同时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留在家里打零工的男工工资都有150元/天(女工130元/天)以上,以致部分农村劳动力不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