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它是企业之间相互存在和发展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不少人都持这样一个观点,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讲求伦理道德的,他们认为上场就是战场,就得拼个你死我活。然而,将伦理道德运用到竞争中,不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长远角度看,一个企业若果认真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能够为直接带来经济上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古代的学者就提出过“德者,得也”的观点,其想要表达的就是“德”与“得”在实质上是等价的。这几年来,如2008
年发生的的“三鹿奶粉”事件、2011年发生的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
年发生的“重庆沃尔玛”事件,这些事件的当事人都是行业内的领头者,这些行业领导者们做出这样不道德的事情,我们对当前企业的营销道德环境的思考也是堪忧的。
一、企业营销道德的现状
(一)营销道德的含义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营销道德:一是指基于正确与否以及发源于宗教遗产、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营销决策制定标准;二是指一些道德规范、价值观和标准去决定营销行为的对错是非、利害与否。协调好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规范的总和是营销道德的全部内容,
它是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是否能给社会公众带来幸福的道德标准。其主要内涵集中表现为:对顾客的道德标准的要求;对职工的道德标准的要求; 对社会的道德标准的的要求。
(二)营销道德的概况
1.在商品质量上的表现
从产品质量角度看,商品信息传递失真、假冒伪劣现象泛滥。顾客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追求货真价实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少数企业有意变相夸大产品真实的信息,部分商家甚至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2.在商品价格上的表现
从商品价格角度看,坑蒙拐骗、变相涨价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者关于企业合理定价,评价交易的诉求变成一纸空文。但仍有部分企业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采用价格歧视、欺诈性价的方式,赚取不法利润。
3.在行业竞争上的表现
从同行业竞争的角度看,扰乱市场秩序、恶性竞争的现象屡禁不止。少数企业商家恶性竞争的手段百出,常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关于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例如,以互相学习、交流、指导为名趁机盗取对手商业秘密,利用商业间谍及贿赂对方的员工。
(三)
营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
1.歧视部分消费者
歧视性对待不同的顾客群体,产品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证。例如,在牛奶和奶粉中过量添加三聚氰胺,还有在节假日期间有些商家企业推出的“变相降价”的活动,歧视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对待老年消费者的态度不好等。
2.欺瞒诱骗消费者
通常表现在:隐瞒性的价格、表面性的“大甩卖”“会员优惠价”“打跳楼价”等;有意的去制造商品“销售紧张”的虚假现象;在广告宣传中刻意去夸大其商品或服务的优点,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在产品的包装上采用使人误解的标示和文字说明;滥用“正品”“正宗行货”的标志,有意的让消费者在辨别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容易混淆等。
3.不正当的竞争方式
模仿假冒知名商品及其企业的名称等;低于成本价格的倾销、非正常营业账款的返点、形式多样的贿赂性送礼等;对对手企业的员工进行“挖墙角”、无正当理由辞退员工、恶意拖欠工资等;利用商业间谍去窃取对手的商业秘密,侵犯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抢注别人的商标,散布虚假舆论打击报复竞争对手等。
4.危害社会公众利益
集中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污染、浪费性使用资源、盛行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权钱交易泛滥,严重的破坏了社会道德的氛围。
二、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在因素分析
1.经济体制不完善
不道德经营现象的泛滥很大程度上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竞争性。一方面竞争造就了高效率和优秀企业和优良产品,另一方面同时也淘汰劣质企业和劣质产品。
2.信息不对称
(1)在商品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于同一经济事件获取的的信息量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部分市场参与者知道更多更充分的信息,而另一部分人仅获取的是信息是较少的、不完全的。
(2)通常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信誉好、质量佳的市场参与者退出交易的现象就是逆选择;另一方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