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中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工程建设用地的利用与征地管理模式


  建设工程在建设初期开始,必须进行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以及征地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探讨。其主要问题包括:根据建设实际进行的土地统一规划和管理研究及征地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一)建设用地统一规划与综合利用

  统一规划与管理是建设土地科学管理中的首要基础。当工程线路和范围确定后,可综合建设工程实际需求和征地红线图的现状,认真调研和分析,掌握所需征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征地的类型、作物的种植情况等。根据需要建立土地信息登录卡等。进行土地利用的系统规划和综合利用方案研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图,并编写使用说明大纲。

(二)建设用地征地管理模式1、确定征地范围、类型和地价

  根据国土法的有关规定,完善取得征地的合法性和征地范围,划分出征地类别。分门别类进行补偿年限和倍数的确定。据此确定的地价与当地的征地水平较相符合。反映出合理的地价补偿。

2、聘请征地监理,起到监督与中介作用

   既要尽量减轻国家的资金负担,又要照顾到物权人的利益,征地监理一方面起中介人作用,另一方面起监督协调作用,这样,可同时维护业主和个人两方面的利益。

3、现金直接兑付物权人

  合法的征地程序完成,确定出征地类别和价格后,业主直接将相应的资金划拨给物权人的银行帐户,保证了现金的快速直接对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时间和资金消耗。

4、临征地补偿采用竞争制

  预先选择若干征用地块供竞争选择。当发现有不合理现象时,可及时更换所需征地,有效防止资金损失,大大节约建设费用。采有这一竞争机制,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近亿元。

二、影响工程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的因素(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同样性质和规模的工程,在建设中所用土地的数量会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平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可使整个工程的布置合理、紧凑,各建筑物、道路、管线的布局井然有序,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而在山区建设中,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各种设施须分台阶布置,以挡土墙或边坡连接,增加了道路、管线的长度和通道宽度,而且会形成一些难以利用的边角地块,因此会比前者增加一定的用地面积。又如在地质条件良好或较差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前者可以紧凑布置,节省用地,后者各种设施之间需留有较大的防护距离,因而用地面积也会加大。

(二)土地利用价值的影响  

土地的价值是依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的,是和其它土地利用形态相互影响而增加价值的。土地利用的数量与其价值息息相关,在现今大城市或南方肥田沃土,土地价格昂贵,政策管理较严。如不节约用地,不仅土地资源被浪费,建设单位也将大量增加征地费用。而在北方盐碱地或戈壁滩上进行工程建设,由于土地利用价值和稀缺程度大大降低,因此用地无论从政策管理还是工程设计上都宽松许多。

(三)制度体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原本设计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地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建设单位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和影响,一些建设单位受利益驱动,在土地升值潜力较大的地区,想尽办法多征土地,甚至假借工程建设之名,炒卖土地;而对不具升值潜力的荒芜贫痔土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不顾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强迫建设单位多征地,这些都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其他影响因素  

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约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尚未建立与相邻企业和依托城镇在生产、修理、动力等设施以及交通运输、生活设施等方面建立协作关系,新建工程总是考虑的“大而全,小而全”,不搞横向联合,使得原本可以利用的一些辅助设施重复建设,造成了土地的浪费。

三、工程设计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建筑管理部门一直处于“等、靠、要”的认识阶段,思想封闭,信息不灵。因此,管理单位要发展建设经济,开发土地资源,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向土地要产量、要效益,比在经济实力尚达不到的情况下盲目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稳妥得多,风险也较小;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是建设系统得天独厚的优势,舍此而顾他,更难把握市场风云变幻,难度也较大。

(二)用足现行政策,发挥土地效益

  随着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地位的确立,国家给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