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生态学一词,1866年最早出自德国著名动物学家黑格尔


生态旅游一词,1983年出自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由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社区居民生活双重责任的自然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被被广泛看做是一门极有希望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学科,一个宝贵的分析武器和一种新的哲学概念或世界观

我认为,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基础,以自然景观以及同自然景观向半生的人文生态系统为主要欣赏对象的高品质旅游体验(享受)活动

生态旅游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开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让旅游者在与自然接触中,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增加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传统旅游区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使生态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统一,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社会经济状况
  (一)保护区概况
  本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122°05′-122°35′E,44°50′-45°19′N之间

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凤干燥,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多凤干燥,冬季酷寒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多样,主要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是珍惜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国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建立向海自然保护区,1986 年,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2 我国年加入“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向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 年 5 月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9 年,列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2005 年,被评为 AAAA 级旅游风景区

向海凭借着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

向海湿地是长期季节性河流洪泛产生的河源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361km2,超过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主要以鸟类和鹤类为主,植物类有亚洲稀少的书中之一—蒙古黄榆,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的美誉

  (二)社会经济状况
  向海自然保护区包括两个村: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和四井子镇

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口15000人,其中,蒙古族占30%左右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渔、牧业向海1994年开始开发旅游资源,开展旅游

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景区已有一定规模,前来旅游的人不断增加,当地居民也投入到旅游建设中

当地居民不仅投资兴办蒙古民族风情村,而且自营旅馆,同时经营当地特色餐饮

生态旅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特产的销售,主要是地产的绿色农副产品,如向海鸭蛋、向海小米等

但从总体来说,游客规模还较小,旅游接待企业数量少,接待能力有限

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三、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评价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自然、原始,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整体上看,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自然资源类型多样
  向海处于吉林省半干旱草原地带,海拔在 156—192米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鸟类为特色,有包括丹顶鹤在内的多种重点保护鸟类

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沿着霍林河的河道两岸,形成了大面的沼泽区域,生长着芦苇、草甸

蒙古黄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在沙丘上,千姿百态形成了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美景

  (二)科考价值极高
  向海自然保护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鸟类资源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和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单位,曾先后在这里举办过水禽调查和湿地管理培训班;国内的鸟类学者和鸟类爱好者,每年也都来此开展科学研究,观看各种水禽和欣赏湿地风光

向海,不仅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也是我国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