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在方式主要在民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职业高校教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以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职业高校师生的参与丰富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扩大了从事非物质遗产人数,这对于宣传和发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其正面的影响。其次民间文化的介入可以丰富高校培养模式,可以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本民族的艺术养料。但是高等教育如何调动教学力量来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利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资源拓展和深化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如何找到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从而顺利实现对接,都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阳江漆艺教学的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实践为样本,期望抛砖引玉,在这一问题上寻找更为切实的答案。
1.阳江漆艺的历史渊源
阳江漆艺一直享有盛誉,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誉为阳江三宝之一,据记载,从明代开始,阳江就有漆产品,由清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阳江漆艺产品蜚声海内外,其腰果漆的配方曾获得过国家奖励,成为中国主要漆艺产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盛极一时的阳江漆艺逐渐转入民间个体的分散状况,国营漆器厂倒闭,漆艺从业人员减少,一些原来非常具有阳江特色和漆艺品牌效应的漆艺产品,如皮胎漆艺、纸胎漆艺难觅踪影。一些老匠人、老工艺师进入暮年,而他们的技艺缺乏传人,一些漆艺技术正快要成为绝唱。2007年,阳江漆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学习和继承阳江漆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民间文化,继承发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阳江地区唯一高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2005年开始开设漆艺课程。我们的教学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漆艺课程教学,采取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8-10周左右的漆艺课程,我们的漆艺教学要求是:掌握漆画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漆画的发展史,了解漆画的特征和基本要求,了解漆画的材料、工具和设备,了解胎板的制作方法,掌握漆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在创作中运用漆画表现技法和漆画语言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第一、学校学习与师徒工作室相结合,我们引入原来民间漆艺的传承办法——师徒制,让阳江漆艺传承人、漆艺艺人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漆艺传人工作室作为学徒,学习阳江漆艺的制作,同时帮师傅制作阳江漆工艺品。这种方式使有志于阳江漆艺事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漆艺,也为阳江漆艺传人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帮手。第二、集中学习与订单制作相结合,在漆艺课堂教学开展的同时,教师积极对外联络,取得一些漆艺订单,在学生自愿基础上,组织学生从事漆艺制作,并给予适当报酬。这样在课堂上学会的技能很快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能逐步得到加强。第三、课堂教学与漆艺讲座、漆艺考察相结合,我们经常邀请阳江漆艺创作者、漆艺传人来学校举办漆艺讲座,并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漆艺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漆艺的认同度。
这些灵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来,取得一定效果,我们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阳江漆艺的学生,多次在市内举办漆艺展览,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美术专业的学生每年的毕业创作很多采取用漆艺的形式来完成他们的作品,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好评。一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名家工作室或自己从事漆艺创作,接受漆艺订单,以漆为生。可以说我们的漆艺教学对阳江漆艺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传播了阳江漆艺的种子,再加上其他院校美术专业背景的青年艺术家加入阳江漆艺的创作队伍,以及政府的一些扶植举措,近两年阳江漆艺作品数量种类增多,阳江漆艺开始走向再次发展的道路。
3.阳江漆艺的状况
但是事情远没有结束,从近几年的漆艺展览作品整体面貌看,阳江年轻一代包括我们的毕业生的新作品渐渐脱离阳江漆器原来的花草虫鱼的民间艺术风格,追求艺术上的创新,追求个性艺术语言,而对工艺上的要求在其次。阳江漆艺原来以漆器为主,而近几年则主要以漆画为主。漆艺作品中一些传统的品种如阳江皮胎、纸胎漆器的制作依然后继乏人。从继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让人生疑。
先不谈这种情况的好与坏,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必然性,现在阳江漆艺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阳江漆艺包括许多民间工艺,原来的生存方式是在民间的商业环境中从实用器具发展而来,那是在一个没有美协,没有官方展览,没有西化学院派人士参与的环境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