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国家在2013年颁布了有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规定,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定义以及核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密切关系着事业单位的效益评价,以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否。
一、
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的国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所以单位领导为了改善设备和扩大单位的规模,向上级申报各种专项,把审批的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买来以后的管理,以及管理的程序和规范却很少问津,更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或者说有些事业单位即使是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工作内容,明确相关的管理规定。国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模糊不清,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实施进行。
第二,没有健全的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采购和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固定资产报废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导致固定资产发生重复的购置,或者是向外租借的不良行为,固定资产的报废清理,经常不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清理程序进行处置,也没有相关责任的明确制度,所以导致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无制度可依,毫无章法,固定资产的账面完全不具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反应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比如,事业单位的一台汽车,使用过一定年限后对其进行维修,如果维修花费的费用较高,按照会计核算制度,较高的维修费用要成本化计入汽车的成本,这样就导致汽车的成本增加。由于在以前年度,没有对汽车进行折旧计提,汽车的账面价值依旧是购买时候的原值。随着维修次数的增加,高费用的成本化,汽车越使用价值就越高。笔者所知,在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中,甚至有维修费用高过实物本身价值的情况发生,这违背了其计价的合理性。
第四,一些配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单位,由于所配备的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导致管理混乱,在国定资产购入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设置卡片账,固定资产在增加和减少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及时入账,更没有对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只停留在账账相符的基础上,所以长此以往账实不符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加上单位各部门之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一些单位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丢失,而随意报损、报废的情况,而相关责任人员不用承担任何处罚。固定资产管理的失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在新制度下,国家财政部门对各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要进行绩效评价,并且把此项工作作为了财政部门的重要项目。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占大部分的财政支出比例,所以事业单位加强对国定资产的管理刻不容缓。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讨论:
第一,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转变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认识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固定资产核算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一致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相关的管理程序和制度给予严格执行。从而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第二,对国定资产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首先,对固定资产购入,购入来源,以及使用直至报废等过程制定严格的执行规定。固定资产的购置要提前进行预算,购置时,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采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并设相应的采购监督部门给予监督。购入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并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财务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相符;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时,领用部门和领用个人要进行签字登记,以后当固定资产调配到其他部门使用时,同样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变更领用登记手续,明确该资产的使用人员和责任部门,并配合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保管和盘点工作;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时,要上报有关部门,经审批后对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的收益要上缴到财政部门。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相关的清查制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同时明确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责任,避免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建立资产部门日常盘点的制度,是对账实相符的有力保证。单位的领导要定时组织清查工作,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