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验室管理体制,分析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关键要素,确定实验室管理的目的是什么,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要统一起来,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便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用。对于学生的实训质量和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同时,它也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 一、实训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共享率低。实验实训室是以专业为基础,主体依托教研室和分院建立起来的。实验实训室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对应的教研室,共享范围为分院其他专业。在这种体制下,各分院各自为政,实训室建设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管理较为分散。有些专业学生数量较少,购置的设备使用率很低,造成了较大浪费。
2.实验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强。实训教师和实验员的技术能力与实训室的使用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实验员依旧以教学辅导的教师身份出现,但由于他们这些人评职相较困难、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且没有较多的进修机会等原因,致使部分实验员对工作不太热心,不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且在实验员岗位出现空缺时,并不能很好地引进人才来填补实验员岗位的空档。实验员不从事相关教学,对实训室内从事的实训教学内容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深入掌握实训设备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等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保养和维护。
3.实训环节过于形式化。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参与度过低,积极性差。实训环节由于学生所学技能应用性较低,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实训环节流于形式。实训方案和项目缺乏论证,开发独属于本学院的特殊实训实践力度不够。目前,实训环节多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情、软硬件设备情况和师资力量都不同,实训环节要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4.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目前,学院的实验实训室都是由各级分院分别进行管理、建设的,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相同功用的实训室重复修建的情况,这也是实训室使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实训室一般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学生实训课程学习时才得以开放。这使得部分课后想进行自主创新实验的学生和实训进度慢的学生无法再使用实训室,不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更新和改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实训室中,“物品”做为主要的因素存在,要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实训室是集学校财力和物力于一身的地方,并且实训室设备、仪器和服务效益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院科研设备投资的效益。因此,实训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对于重要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要安排专人维护和管理。
2.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专业的创建、实训室的新建、改建都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投入,学院要保障教学设备的软硬件,在充分挖掘已有实训资源的前提条件下,学院要优化所配置的实训资源,节省经费开支,尽量避免购买用途和功能相似、重复的设备。同时,要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让实训室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这既有利于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能提高学院整体教学质量。
3.提高实训师资队伍水平。对于实验员而言,在从事实训教学工作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管理的实训室能够为实训环节的专任教师提供合适的实训软硬件环节。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
4.打破传统观念,合理组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样重要,对于所用仪器大致相同、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可以将其整合、合并,这样不仅节省了实验室经费,还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传统各专业自行购置仪器设备的做法存在弊端,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阻碍了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打破传统的采购方式,合理组合实验室,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改进实训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从内容上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引进一些国际国内科研前沿科学知识;从方法上改变传统模式,可以只给出一些可能用到的器材或一个确定的研究目的,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并设计出个性化的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铭.高等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4(4).
[2]吴朝晖.浅谈实验实训室资产绩效管理[J].商,2013(10).
[3]何柳群.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