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内涵及特征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控制、评价的机制,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和增加企业价值,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和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但是内部审计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职能作用有赖于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环境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联的一切客观因素,它是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进行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股份制改制后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内审环境的法律性
内部审计环境归属于审计环境,而审计环境是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保护审计环境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基石,是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审计职能的法律保障,具有绝对权威性和国家强制力。这样的法制化环境下,通过正规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审计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内审环境与法律法规的密切相关性。
2、内审环境的复杂性
如上所言,内部审计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构成了内部审计环境的各个组成部件,其所接触的社会层面比较广泛,相互交叉,彼此作用。如果内审环境发生变化,则往往可能是这些复杂的环境因素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作用,最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结果。
3、内审环境的动态性
内部审计环境是随着市场经济形势、行业周期规律和公司发展趋势等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审计环境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时期会相对稳定,而这种稳定必然会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落后的内审环境又终究会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最终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必然又会引发内审环境新一轮的调整和变动,来满足和适应新情况下的要求,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二、内部审计执业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内审环境主要存在一下几点问题:具体如下:
1、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下的产物,旨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正视内审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地支持和推动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可是我国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涵着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
2、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
目前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环境的法律数量较多,但这些法律仍不能满足实务审计的客观要求,表现为强制约束力不足和内容的局限狭窄,后者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工作范围局限于审计财产、资金是否安全完整,查核揭露舞弊行为等内容。此外,客观独立性是审计环境的本质要求,但目前企业内审机构附属于管理层下的其他部门,同时又受到企业有关负责人直接领导,内审人员由其他人员兼任并受企业有关负责人领导。这种既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又接受政府审计指导的双向服务内部审计,往往沦为权力的附属品而失去其本身必须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最终完成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结构难以适应内部审计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内审人员中有正规财政、会计或审计学历并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很少,大多数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业务水平一般,确实难称其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人员重视不够,
主观上不愿意将精通业务的人员安排在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最终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我国内部审计环境建设的建议
1、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是内部审计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管理者应该主动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管理层与内审人员须坚持以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为目标,同心同德、利益与共,为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2、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现代化的内审组织须实现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目标,应做到政企分开、权责明晰。内审机构的定位是做好沟通董事会(治理层)与管理层的桥梁和纽带,为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化建言献计。因此内审机构应坚持董事会领导,定期向其汇报工作,阐述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对总经理汇报具体日常的工作事务,并解决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