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法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引言
  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提出,明确把操作风险纳入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之下,通过计提和分配资本金来推动商业银行改善操作风险管理,这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由于对操作风险没有明确的定义及普遍认同的衡量方法,技术设备和数据信息的缺乏,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导致操作风险的管理不足。我国大多数银行都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问题,使操作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由于操作风险监控不足,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额的损失,因此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围,研究操作风险的度量的控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操作风险计量模型的选择对于操作风险的衡量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少部分银行采取的是基本指标法,以银行总资产的特定比率来确定监管资本;大部分银行采用标准法,对各类业务设定一个风险暴露指标,总监管资本就是各类监管资本的总和。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要求的数据量不大,但是过于简化的操作也是其准确度降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衡量已向更加高级的计量法转变,其中损失分步法要求区分损失发生的频率的概率分布和严重程度的概率分布,从而估计操作风险总体的分布。损失分布模型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可以用于任一水平的操作风险的计量。
二、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两篇文章的分析方法:段军山(2010),《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评估分析》;王宗润(2012),《基于BS抽样与分段定义损失强度操作风险度量》。这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损失分步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模型。
(一)《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评估分析》
1.模型的选择
  目前研究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的方法,较为普遍的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作者认为两种方法的计算过于简便,缺乏科学性,而且对于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存在疑问。而高级计量法中的相关方法各有侧重,且要求的数据量较大。相比较而言,损失分布法参数估计的工作难度较小,在收集尽可能多的现实数据的条件下,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克服数据较少的缺陷,能够有效地通过模拟,产生较为准确的数据,可操作性强,因此适合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
2.分析过程
  作者样本数据中损失次数和损失额度取对数处理,缩小了所收集到的数据之间的差距。假设损失次数和损失幅度皆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然后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得到操作风险的VaR值,从而得到在不同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可能损失金额的大小。
3.研究结论
  作者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置信度水平下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大小,并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权益资金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还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4.评价
  第一篇文章的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在分布函数的选取上直接采用了对数正态分布,也没有将该分布与其他分布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而模型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考虑。
(二)《基于BS抽样与分段定义损失强度操作风险度量》
1.模型的选择
  在《基于BS抽样与分段定义损失强度操作风险度量》一文中,王宗润采用了基于Bootstrap抽样与分阶段定义损失强度的损失分布法(BS-PSD-LDA)。王宗润认为,在过去的研究中,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提了内部衡量法、损失分步法、极值理论法、损失分布与极值理论法相结合的方法等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样本数据量要求高,但是用于度量小样本下具有后尾特征的操作风险仍显不足。
2.分析过程
  王宗润首先设定了一个阈值将操作风险损失分为高频低损和低频高损两个序列,并假设两种事件发生频率均服从泊松分布,由于观察到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分布具有厚尾现象,并严重右偏,故在拟合其损失强度分布时,用对数正态分布和广义Pareto分布分别对两种事件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拟合,得出两种事件分别的总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度量操作风险年损失。
3.研究结论
  王宗润的研究结果表明:操作风险的损失分布是具有严重厚尾特征的分布,尾部损失带来的风险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应重点防范这种尾部风险的发生。
4.评价
  与段军山的简单操作不同,王宗润的研究方法更为谨慎。
  首先,作者合理地区分了操作风险中面临的两种极端事件。对于不同的事件单独拟合,有利于比较研究不同的事件对于操作风险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第二,在分布函数的选取上,作者并没有直接依据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