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财务分层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则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营管理体制。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企业所有者越来越难以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开始聘用具有管理才能和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员来经营管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监督企业下层经理及员工的职能,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多地是通过财务监控行使其财务管理职能,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和所有者则通过“用脚投票”来对企业实施间接控制和影响。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关心的财务和经营者关心的财务有所区别,所有者财务显然超越了经营者财务,势必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财务分层管理模式。
二、财务分层管理的层次
  财务分层管理是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看,公司财务是分层的,即财务管理的主体及其相对应的职责、权力是不同的。具体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


  
㈠出资者财务。

  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从公司治理结构看,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分别在公司内部拥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责、利关系。而这就要求公司具有独立于出资者的法人地位,出资者保留了终极所有权,企业得到了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出资者就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之间形成了公司财务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约束机制的目标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㈡经营者财务。

  在公司法人内部,董事会行使法人财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具有了财务自主权。一方面,由于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决策机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经营者所实际控制的资金运行来实现,以完成出资者的委托;另一方面,董事会和企业经理人员之间发生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协调其中的经济利益关系,以保证企业价值的最大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这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董事会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营者财务。


  
㈢经理财务。

  出资者的最终目标要通过董事会的财务决策、组织和协调来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托,经理和财务人员行使的是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这样就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层次的以经理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理财务。经理财务约束机制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董事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决策。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对策
  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科学、有序,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内部包括财务经理在内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为了使“三个层次”之间能够有效地协调与配合,应完善所有者财务的约束机制,确立经营者财务的主导地位和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合理定位。应采取如下对策:


  ㈠完善对所有者财务的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的财务约束。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以及各个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公司法》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等几个层次的决策、监孔和执行机构,《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各机构的职权,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责的划分,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所有者对于公司经营者的财务约束。

   二是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办法,实现对经营者的财务约束。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可采取两种办法:其一是监督。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由于受到合理的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也就是不能通过监督解决全部问题。其二是激励。激励报酬计划能使高层经理人员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财务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为。
     ㈡确立经营者财务的主导地位

  在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由于“两权分离”的客观存在,导致企业运转是建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