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处今江苏省中部,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条件良好,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早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便定都扬州,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出自吴国,扬州成为当时东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隋朝时期,隋炀帝痴迷于扬州的繁华富庶,不远千里来到扬州巡游,最终客死扬州;唐朝后期,扬州的繁华昌盛达到巅峰,“扬一益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诠释了扬州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都会之一的盛景;明清时期,盐商则继续以“雄富冠天下”,将扬州的繁华富庶演绎得淋漓极致。然而,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淤塞,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地位亦大不如前,再加上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使扬州在咸同年间屡遭兵戎,生灵涂炭,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主要以清朝光绪年间的扬州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扬州的灾荒情况及朝廷的应对策略。
一、光绪年间扬州地区的灾荒概况
(一)“丁戊奇荒”对扬州地区的影响
“丁戊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1875),这场旱灾被称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先是京师、直隶地区出现旱灾,之后北方各省相继出现旱情。光绪二年(1876),旱灾逐渐加重,并出现蔓延之势。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中心,旱情逐步波及到周边地区,向南达到苏北一带。自光绪二年(1876)年底开始,苏北旱情开始加重,光绪三年(1877),旱灾、蝗灾不辍,“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苏北地区的社会秩序遭到了极大破坏。饥民为了活命,纷纷向南逃荒。扬州地区在当时也受到“丁戊奇荒”余威的侵袭,但所幸没有苏北旱情严重,因而成为当时江南士绅截留饥民的前沿阵地。
(二)光绪十八年扬州地区大灾荒
光绪十八年(1892),扬州地区遭遇大灾荒。与光绪初年受到北方旱灾的影响不同,这场灾荒的起源地即为扬州,水灾、旱灾、蝗灾并发,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灾荒一直持续到光绪十九年(1893),“以扬州府属之甘泉县被灾为最重,其余如句容、仪征、六合、江浦山田居多,收成亦歉。”这是光绪年间,扬州地区最为严重的一次灾荒。这场灾荒给扬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饥民数量猛增,在清廷采取一系列救济措施后,还差点造成民变,可见,这场灾荒的破坏程度之深。
(三)光绪年间扬州地区的水灾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广阔,水灾成为扬州地区最主要、最频繁的天灾。仅光绪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水灾就四五起。如光绪九年(1883),扬州地区即遭遇水灾,高邮、江都地区水灾尤重,“本年江苏、江淮等属雨水过多,湖河泛涨,田禾被淹,并被风雨摧折,收成均形歉薄”。光绪十四年(1888),扬州地区再遭水灾,“江苏江淮等属,本年夏秋之交,高田被旱、被风,低区被水”。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失败。同年,扬州地区再次遭遇水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国各地普遍遭遇水灾,扬州地区亦在其中,“江苏江宁等属……秋后连遭大雨,收成歉薄”。
由此可见,光绪年间,作为鱼米之乡的扬州地区水灾频繁。这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江河水位不稳;另一方面是由于晚清洋务运动及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近代化生产,严重破坏了长江流域的植被,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下游一带水灾频繁。
二、清政府应对灾荒的主要措施
灾荒的直接后果就是饥民数量猛增,社会秩序趋于混乱,进而威胁清政府的统治。面对灾荒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统治困境,清廷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进行补救。
(一)蠲缓当地钱粮征收
面对光绪初年“丁戊奇荒”的波及,“江苏江淮等属,各州县厅卫本年被水被旱,收成歉薄……高邮、泰州、东台、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等二十九州县厅并淮安、大河、扬州、徐州四卫……民欠、军欠同治十一、十二、十三等年……及光绪元年原缓各款银米……均著缓至光绪三年秋后”,清廷蠲缓扬州地区的钱粮征收,以缓解旱情对扬州地区造成的经济负担。在面对光绪十八年的大灾荒时,清廷首先蠲缓当地应征的钱粮,“江苏江宁、淮安、扬州等府属上年春夏间高田被旱,低区被水……应征光绪十八年地丁等项钱粮,著缓至本年秋成后,分作二年年带征”,以减轻扬州地区的赋役负担。扬州地区水灾频发,清廷多次下旨蠲缓扬州地区当年应征的钱粮,“本年江淮各属雨泽愆期,低洼之区又因潮涨被淹……高邮、泰州、东台、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十九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