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323所,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独立学院如何找准办学方向,是其能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立足的关键。因此,独立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其自身特色。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不匹配。现在普遍认为,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但因为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很难脱离母体学校,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上基本没有自己的特色;若独立学院完全采用自己的办学模式,重新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就需要母体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相应配置,然而在目前情况下这很难办到。
  2.师资力量不能得到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母体学校,然而大多数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充足,这导致能够参与独立学院教学的老师数量不足。此外,在独立学院授课的老师的人事关系和职称评聘属于母体学校,所以他们给独立学院学生上课基本上属于完成任务,无法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开展不力。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为主,然而当前情况下因为大部分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十分有限,除投入到正常的学院运行外,投入到其他方面的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此外,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经验强的老师略显不足,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人们对于独立学院的认知有偏差。由于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独立学院的了解较少,往往就会在认知上产生一定偏差。有些人认为:独立学院不是公办的,所以不太正规;还有些人认为:独立学院的学费过高,就是为了盈利。这些偏见对独立学院的影响较大,如招生,很多学生因为不了解独立学院的办学基础,往往会选择高职或大专院校;再如,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其实本身实践能力较强,但由于意识偏差,其含金量往往会大受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与一些传统的大学相比,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段较长时间,虽然这种现象其实是正常的,但却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及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上具有自身特色,才能在社会层面上产生良好效应。
  2.政府层面。很多情况下,政府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重视不够,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如一些重要的教科研项目的申报,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其实这种做法对独立学院办学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合理布局产生不利的影响。
  3.学校层面。从学院层面看,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沿袭母体学院,没有自己的特色,自身竞争力不强。同时,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显实践课的主导地位,导致自身办学特色不足;此外,独立学院的自聘教师较少,对于整个师资队伍的管理还存在缺位现象,导致在教研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这些因素都对独立学院人才模式的构建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思考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精确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在认真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形成特色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学校坚持“办好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形成了“重实践、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倡导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面向社会需求,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开展多种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等,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第一线、应用性、高层次、技能型、零距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其办学定位,独立学院既不是研究型大学,又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符合这个办学定位,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设置和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