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为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目前我国只有30%左右的老年人居住在城镇,而约70%的老年人则生活在农村。那么,当前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状况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新时期传统的孝文化应该有怎样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2004年夏天走访了巨野县田庄乡段庄村的26名居民,形成了这篇调查报告。 一、典型事例分析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以下几个典型的事例。
1.案例一。段百贵,现年52岁,生有一子一女。父亲现年80多岁,提及儿子的情况时,老人向我们回忆道:“多年以前,老伴因病去世,撇下了我一个人。那时小儿子出事也不在了,留下了年幼的孙子。你说这一老一小怎么过啊。”事实证明老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儿子段百贵很快把老人连同年幼的侄子接到自己家中。一天三顿饭,他总是端到父亲跟前;为了怕父亲寂寞,他给老人买了一台自己一直没舍得买的彩电,并且给父亲配备了老花镜等;不仅对父亲,对待岳母,段百贵也同样细心周到。怕老人一个人过生活困难,段百贵把岳母接到了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十三年。十三年中,他没和岳母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邻居夸奖道:“儿子也不一定做到这样。”受父亲的影响,段百贵的儿子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也许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段百贵年仅3岁的孙子也知道在吃饭时,先把好的让给老人。
2.案例二。老人段ХХ,刚刚去世不久。老人一生生有二女三男,在“多子多福”的农村,老人本想着能够颐养天年。在给最小的一个儿子盖房结婚成家后,不幸就降临到老人的身上。先是在家产的分割上,三个儿子各不相让,被迫无奈的老人只得和老伴在分完了家里的最后一粒粮食后,“乔迁”到以前村里的一处破庙里。被“扫地出门”的老人做梦都没有想过,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再也没登过老人的门槛。在邻居的周济下,加上老两口的“余热发挥”,算是渡过了艰难的一年。但“屋漏偏逢连阴雨”,第二年老伴又不幸患上了胃癌。段ХХ舍着老脸到三个儿子住处讨要医疗费,均被打骂出门。钱一分钱没捞着,老人的身上也落下了斑斑清淤。欲哭无泪的老人,在回家的路上,投坑自尽了;悲愤万分的老伴也上吊自杀了。老人去世后,生前没尽过一点孝心的儿子们似乎“良心发现”,把老人的丧事操持的既体面又隆重,还自诩为村中孝的“模范”。
从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调查发现,段庄村的养老主要采取自我养老为主、子女供养为辅的方式,但新的养老方式正逐渐兴起。决定这一具体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自身的劳动能力:只要老年人仍能从事农业生产、有独立经济收入,都无一例外地是自己养老,子女的转移支付只占很小的比例:11%。从调查的案例来看,低龄老年人(60至70岁)一般偏重于自我养老,而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一般偏重于子女供养。第二,在子女供养中,主要采取儿子养老的方式,但女儿养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调查中发现,64%的人认为“女儿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人家的人,不需要尽赡养义务;儿子继承了自己的家业,理应照顾父母。甚至有的农民,没有儿子宁可抱养一个,也不靠女儿养老。36%的人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心血,女儿也要尽赡养义务。第三,目前农村中的家庭养老,经济供养水平偏低。75岁的万大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两口的土地平分给三个儿子,每个儿子一年给他们300多斤粮食;至于钱,则很少涉及,最多一年能给50块钱。村中,61%的老人仍居住在土房中,89%的老人仍然烧地锅,冬天只有24%的老人点煤球炉子。正像段连荣老人说的那样:“太浪费了,俺们点不起”。第四,在农村,老年人是继续劳动还是脱离劳动养老,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在段庄西头的沟边,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年近80的老人,一手抱着小孩,一边看放着10多条羊,她就是继续发挥余热的王淑梅老人。第五,孝不仅仅指能在物质上自觉奉养老人,而且也是指在精神上能顺从、关心和尊重老年人。甚至比较而言,“精神慰藉”比“物质供养”更能体现“孝”的真谛。段庄村老人整天面对的就是配偶或儿孙,精神生活极度贫困,有的子女不愿意和老年人交往,认为他们“絮叨”。甚至有的则辱骂、谩骂、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家庭养老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
1.核心家庭的出现,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