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面临日益加大的疾病暴发、流行病、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的风险,这些事件已迅速变成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肆虐全球的“非典”疫情、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渐行渐远。但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仍呈现出整体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特点,无论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还是地沟油事件,都严重危害了广大公民的生命健康权。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食物中毒、疫情蔓延更是屡见报端。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回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严重造成损害公众身体健康的各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疫病,以及重大职业中毒或者食物中毒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爆发。同年8月下旬,在浙江省尚未爆发大规模流感时,正值08级学生军训期间,杭州师范大学陆续出现相关学生咳嗽、头痛、乏力等病例,后请示上级部门,经西湖区疾病控制中心检测,多名学生为“甲流”疑似病例。学校迅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做好“甲流”师生的甄别、筛选、治疗、隔离、转院及其他学生的稳定和心理干预,做好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和新闻发布等工作。随后,疫情在浙江乃至全国大规模爆发,并进入高发期。学校隔离人数和医院受理人数已超出承受限制,近百名轻症学生在寝室就地观察、治疗。面对突然来袭的“甲流”疫情,全校领导、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并没有退却,而是纷纷众志成城行动起来,最终战胜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从杭州师范大学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其并没有设置成立常设机构。常设机构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做到平时储备充分、应急反应迅速,负责发布相关应急信息,协调各个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应急管理,促使整个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成为一个功能完善、职能明确、运行效率高、处置结果良好的系统。高校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只是设立临时机构来应对,危机解除后就解散临时机构。在处理校内突发事件时,临时机构的不足表现在:临时机构在组织校内力量和调动校外相关组织机构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错失转危为机的良好时机;所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临时性的,甚至是见机行事,缺乏成熟的应对操作方案,难以保证效果;对机构人员的工作培训也是临时的;缺乏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高校应急的绝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缺乏应急管理实战工作的经验,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临时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及内容都不具有延续性,难以开展经常性的危机管理事件研究,不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无法完善危机管理预案和措施。二是应急人才不足现象较突出,从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事件监测预警人员、事件风险评估人才、专业应急救援人员、事件恢复和重建人才均存在极大短缺。三是应急管理人才的结构有待调整,综合型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应急专业技术人才有限;基层应急行政管理和具有良好素质的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也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应急管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预防监测机制不到位
  高校预防监测机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统一合力,很多二级学院和部门对监测工作不甚理解,而且大部分教职工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应急管理仅仅是学校领导或保卫处等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而出现高校应急管理职责不明、措施不力,甚至出现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监测系统不够完善,存在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反馈等都不及时;突发事件初始阶段预防沟通不及时,容易导致以讹传讹,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和演练比较欠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师生就会手足无措,造成局面更加混乱;对预防监测的重点部门开展的监测工作缺乏检查和监督,以至于监测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具体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导致高校层面管理机构被架空,使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