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论述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这给施工单位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对其施工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施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生产管理的普遍规律和施工生产的具体规律,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和施工现场为对象,以做好工程的质量为目的和导向。

一、施工人员的因素

  所有参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会影响建筑产品的形成乃至产品在完成之后若干年中的使用寿命,这也是工程质量好坏的主要原因。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遵从以下要求:树立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全体人员要树立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标准、规范和数据说话的观念;企业效益综合效益观念;不推拖责任的观念。从领导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数字管理模式,从而规范化管理施工单位的现场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一支工艺精湛、作风正派、安全意识高的施工团队,要用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来提高全员素质,有效结合技术教育、质量教育、精神文明与物质激励,从而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高标准。

二、材料的问题

  这包括供应不及时,供应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不合乎要求,价格不合理,材料试验中的问题,材料使用不当等,以及构件和预制品也可能发生类似材料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应由项目经理责成材料部门严格按计划,材料的质量要求组织材料分期分批进场,加强计划性,所提供的材料和半成品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如出厂合格证,原材料检验试验报告和材料证明书,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杜绝材料采购中吃回扣,以次充好的违纪行为。

三、技术问题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饰工程,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目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以及气候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都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再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做好技术准备,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四、资金方面的问题

  目前这类问题反映较普遍,甲方的资金不到位,拨付不及时和数额不足,也有的是在结算、索赔中发生矛盾。项目内部也有滥用资金违犯财务制度,甚至有无视定额管理,滥开任务单、人工费严格超支的现象,严重的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对外要积极催收工程款,有些涉及到索赔的问题,应有原始资料足够的索赔理由,通过分公司及公司的积极努力,找监理、业主及时解决,并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对内加强财务制度的贯彻,严格控制工程的人工费开支和定期的成本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开源节流”,使项目能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成品保护的问题

  针对装饰工程的特点,成品保护可谓至关重要,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任何一小点的破坏都会从整体上破坏美感,影响工程验收。对于成品保护,必须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做法来防护。所谓主动,即采取相应的相关防范强制性的制度,比如不准在成品地面上使用铁梯等规定,所谓被动,即采取相关的防碰撞等手段来保护成品,比如在玻璃等易碎品上遮盖胶合板等措施。总之,必须对成品保护问题认真,负责的抓好,重点治理,加强灌输成品保护的意识,提高工人的认识。

六、环境因素

  这方面的干扰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是技术环境如地质、水文、气象;二是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体系,管理制度不合理;三是劳动环境,劳动组合不优、劳动工具不足、工作面狭窄;四是社会环境,如环保、交通治安、绿化、文物保护等还有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干扰,这些问题都需针对具体情况由相应的部门采用合适的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