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权力伦理建设路径探论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进行权力伦理建设这是权力制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深化政治改革的价值导向。权力伦理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权力人民化、廉洁化、民主化以及透明化。在权力的现实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权力异化的现象,主要体现为权力价值标准的丧失、团队伦理的消极影响以及对社会权力诉求的无视。为此,建构权力伦理应该要使权力执行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建设法治国家以及成熟的公民社会。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关于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使得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家,政治不再披着道德的外衣,这与当时意大利的统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有关。但是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主国家而言,权力伦理的缺失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对权力伦理进行建构。权力伦理的建构与权力道德的建构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伦理包含但不等同于权力道德。权力道德强调的是权力行使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而权力伦理强调的是除了权力行使者的因素之外,还包括权力客观运行过程中对其本性及客观运行规律的尊重。
一、权力伦理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1.权力制约的必然要求
政治权力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必要性,这与其依托与载体——国家的产生有关。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的。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凭借着政治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造成了“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结构的出现。可是国家或者说权力的出现是具有必要性的。它通过整合统一人们让渡的部分政治权力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矛盾,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在社会出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及混乱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权力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旨归,但是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权力却成为危害公共利益的手段。正是因为如此,为了实现对权力的可控性,就必须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设置一定的伦理法则规范权力的运行。
2.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和谐的目标,

就是不断减少不和谐。”[1]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如政治体制不完善问题、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的问题、腐败严重的问题等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实质上都是权力伦理缺失的表现。社会不和谐包括近期多发的群体性事件其根源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权力伦理的建设上。在政治生活中,一些权力行使者运用权力不当容易激化与人民的矛盾。从权力的性质而言,权力行使者与人民矛盾的加深其主要责任是在权力行使者。权力的支配力和控制力是具有强制性的,是有国家暴力机关作为其运行的保障。权力的强制性特点决定了权力的主动性,因而在群体性事件或人民与政府的冲突中,权力行使者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发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权力行使者权力伦理的缺失,而不是人民群众权利伦理的缺失。因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就必须建设权力伦理。
3.深化政治改革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政治经济呈现出二元化特征,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政治权力对资源分配的过分干预使得市场配置失去了应有的效率,无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的。深化政治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深化政治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国人对政治权力崇拜。对政治权力的盲目崇拜容易造成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以及被权力侵害个人合法权益之后的无助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设权力伦理,让人们对权力拥有正确的认识。
二、权力伦理建构的目标解析
1.权力的人民化
  

 权力的人民化强调的是要尊重权力的本源及初衷。公权力实质上是公民个人将其部分权力让渡之后整合统一的个人权力的集合。因而其权力的本源具有人民性,因而权力的使用应当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以公共利益为旨归。正如罗素所言,“对于权力的爱好,假如要它结出善果来,就必须与权力以外的某种目的有密切关系……追求其他某种目的的愿望必须强烈得使权力必须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否则权力就不能令人满意。”[2]这也是当初让渡个人权力的初衷,个人让渡自己的权力形成公权力,就是希望强大的公权力能够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而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权力理应由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