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管理问题与对策——以H银行Z分行为例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银行业是一个具有经营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更是每天都与风险打交道,所做的每一笔业务稍有不慎都会发生风险,会计事后监督作为管理末后防线,监督管理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会计工作发生了不少变化,各种新的会计业务不断产生,各种会计风险也不断出现,如何强化会计事后监督,切实发挥最后一道防火墙作用是商业银行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H


银行Z分行为例,研究会计事后监督管理流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会计事后监督的业务内容
  H

银行Z分行拥有员工520余人,辖3个二级支行、17个营业网点,有着较为齐全的业务种类、先进的服务手段与稳定的客户群体。Z

分行当前会计事后监督业务内容分为四部分,可概括为一个业务主体,三个业务流程。业务主体即所需凭证资料的内容,业务流程是指凭证资料的整理、接收和移交,它们在会计事后监督业务中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1.所需凭证资料的内容
  包括网点柜员轧账汇总表和各柜员轧账表,各柜员轧账表所包含的凭证及附件,调整账户信息数据等重要操作通知单,印鉴片、差错查复书,应核对的作废重要凭证、折、卡,合同,协议等业务凭证以及其它有关资料。
  2.凭证资料的整理
  (1)业务凭证按适当厚度整理成册,配置封皮、封底,每册封皮正面应注明网点号、日期、册数及本册所含柜员号,并将当日网点柜员轧账汇总表置于首册第一页,原则上同一个柜员经办的业务凭证不得拆放于两册之中。
  (2)每个柜员经办的业务凭证应放在本柜员轧账表后,并按表内在前、表外在后,先借后贷,现金、转账、单边业务凭证,其它业务凭证及表外业务凭证等顺序排列。每个柜员应将其所办业务的附件数标注在柜员轧账表下端。
  (3)各柜员经办的多笔或单笔转账业务凭证,应按对转关系成套放置,以便事后监督部门审核对转关系。
  3.凭证资料的接收
  (1)各网点将凭证、资料封包,并填写“事后监督资料交接清单”,派专人在业务发生次日送事后监督部门,办理交接手续。
  (2)事后监督部门指定专人负责接收,当场按网点封包进行签收,无误后交至每个审核人员,办理内部交接手续。
  (3)事后监督审核人员接收凭证包时,应检查凭证册数和每册所含各柜员的凭证与清单是否一致,然后再清点其他资料与清单是否一致,无误后签收。
  (4)事后监督人员在交接和监督过程中发现凭证、资料存在不符或短少,应及时向负责人汇报并通知网点。经双方查实确无下落的,要做好详细记录,由网点负责补制凭证。补制的凭证应有网点主管签章并注明“补制”字样。
  (5)资料的传递必须执行认真登记、交接签收制度,以明确责任,严防遗漏、丢失等事故的发生。
  (6)所有事后监督业务凭证交接清单,应按各行规定的保管办法妥善保管。
  4.业务凭证的移交
  (1)事后监督人员在完成一个网点的凭证审核工作后,应将该网点凭证进行认真整理,防止将其他网点的凭证混杂在内,无误后将凭证捆扎牢固,准确放入网点的凭证包内,向有关部门办理移交。
  (2)事后监督部门所有需交出的业务凭证,均应指派专人认真做好交接登记,交接清单由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装订入库。
  二、会计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H银行Z分行的发展壮大,其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一般会计核算业务和重点监督环节都能得到有效审核,具有全面性。与此同时,事后监督也面临着发展带来了新问题,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能定位偏低
  事后监督是银行核算资金风险防范最后的“防火墙”,但现实中,事后监督职能定位偏低,导致其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一是在履行职责时难以处于超然地位,且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监督的有效性缺乏保障。二是由于垂直管理模式的缺位,使事后监督部门处于“上无头、下无腿”的被动局面,无法满足内部控制逻辑和要求。三是责权不对称,事后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业务仅有审查权、建议权,没有相应的处罚权与重大问题的追究权等刚性制约权利,致使屡查屡犯问题长期存在,达不到防微杜渐、纠正和杜绝违规操作的目的。
  2.缺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在管理上存在许多不利于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因素,在人员考评上缺乏明确的、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形成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计监督连续数年无差错或无案件的未得到任何激励措施的奖励,对时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