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2007年,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在校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为贯彻这一改革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江苏省教育厅也同时启动实施“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但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缺乏系统研究的经验。所以,如何发挥指导老师(以下简称导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结题几个关键过程中导师应起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作详细阐述。
一、项目申报
在项目申报时,学生面临的竞争很激烈。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对淮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每年资助的项目总数为65项,其中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20项、指导性项目25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选题尤为重要。
学生应基于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以解决问题为动力,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训练过程为目的,自主提出选题。导师应对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创新程度,结合申报者的实际水平对申请书进行审核,确保该题目具有可操作性,在项目周期内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多数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尽管热情很高,但受自身知识结构、视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提出的题目存在对难度估计不准确、可操作性差、实际价值小等缺陷。
在学生无法提出有意义的题目,且又有强烈的兴趣时,导师可以协助学生选题。笔者认为,导师可以从自己研究领域范围或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导师应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来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交流填写、修改申报书。导师还应把握研究问题的难度,切忌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等同对待。
二、项目实施
项目获批后,导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间和平台,在科研方法等方面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师应定期检查项目完成情况,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压力。按照项目的进度安排,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明显提高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遇到挫折时,导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防止学生出现厌倦情绪,随时注意学生心态的变化,及时与学生谈心,缓解各种矛盾,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导师还应定时参与项目讨论,就项目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与学生充分讨论,指引项目发展方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本学院或本校无相应分析测试设备的情况,导师可以协调、组织学生到外单位做实验。导师应安排好学生在外地的衣食住行。首次出差尽量随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导师要把好关,防患于未然。一个省重点项目经费达两万元,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导师应提醒学生严格遵守经费使用规定,按照申报书中的预算合理、合法报销,不拿虚假发票套取现金。对实验所需材料的购买也应把握好量,做到不铺张浪费。
三、项目结题
顺利完成项目内容和研究目标后,并不等于项目完成了。导师应提醒学生,及时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结题报告。学生往往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并不能进行较好的整理、总结或者阐述,这就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师应花费一定时间专门培训学生如何在网上图书馆中检索、下载项目相关文献,并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献与学生一起阅读,讲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每个环节写作要点等。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作为实验计划的参与主体,完成相应实验计划任务以及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可以为今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打下良好基础,更为以后进一步从事硕士甚至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
导师可将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技术设计竞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竞赛活动。通过参加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来实施检验创新实验成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项目从申报到结题长达1~2年,在此期间能否完成项目的预期目的,使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导师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价值导向问题,许多教师不愿指导或不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