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
群众文化管理,既需要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统筹一致从纵向上综合实行宏观管理,
也需要群众文化系统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从横向上联合进行微观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
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群文系统内在的潜力和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整体目标。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我参与、组织、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人们在参与娱乐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积极性的休息。它通过调节参与者的意识和思维活动,使之获得积极的情绪,达到思想、文化、情感上的一致满足,具有群众性、多样性、自娱性等特征。它包括了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乃至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在内的具体概念。而城市群众文化则指的是在城市地域内形成的以适应非农业人口多层次文化消费需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
群众文化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人民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审美趣味。群众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代表新兴生产力的群众文化的优秀成果,大都在城市得以产生、保存和传递,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群众文化的形成。而企业群众文化、家庭群众文化、社区群众文化则是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得以孕育的新型群众文化。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活动的各种形式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融入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艺术的类别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很多文化活动类型,包括文学活动、戏剧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体育活动、曲艺活动和舞蹈活动等多种活动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中都具有独立性,都能够作为稳定活动类型的一种独立存在,
同时充分表现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内容。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历史现象中的一种,形式与内容都在持续变化发展。现代的中国群众文化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新面貌、多元化和主体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的活力展现了多彩缤纷的独特魅力,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审美心理中对于美丽、新鲜、快乐的追求。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很广,渗透力较强,影响力较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也很强,都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与发展活力。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能够通过开展过程表现,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传递、宣传教育、娱乐审美和生活使用的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启迪群众的思想,加强群众的审美观念。
群众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也随着消费者的年龄、口味、阅历、欣赏和知识结构的区别而产生很大的变化。舞厅、卡拉OK
厅、音乐餐厅、电子游艺室、桌球室等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原有比较单调的群众文化形式则呈萎缩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电视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它在人们自由时间中所占的支配地位,是其他任何社交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三、搞好群众文化管理的措施 1、体现群众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很通俗,容易被参与者所接受,而且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自愿参加文化活动的,这些使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文化管理,要充分利用文化管理组织者、文化表演者与文化参与者的协同、合作与自娱的基础上,文化组织者、文化表演者与文化参与者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既是党政机关专门的文化管理部门,也是各自群众社会群众团体,其文化活动的管理更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体现群众文化群众举办、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获益的特点。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欢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要。
2、区分差异性
由于群众文化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上的差异,心理需求的不同,民族民间风俗喜好的差异,以及老、中、青年龄的差异,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显然也要区别进行,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合理的有利于参与者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文化管理者要进行相应地组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