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从事非盈利性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物质保障和基础服务,其管理开支都来自于国家拨款,这属于一种特殊的生产消费模式,通过加强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以少量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能过程中,需要明确成本的使用,加强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加强成本利用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工作主要以服务性和公益性为主,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供应,这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机构臃肿及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极易出现。因此,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作为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做到精兵简政,培养一专多能人员,有效提高每一个个体的工作能力,使职工个体的能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对于工作不积极,思想不端正的职工需要实行淘汰制,提拔重用优秀的职工,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转起来,确保实现运行成本的最大程度降低。同时,还要对各种繁杂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简化,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对于多余机构及多余部门进行裁撤,加快人员的整合,实行一人多岗,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进行控制。
二、加强民主集中领导,减少成本浪费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实行领导负责制,这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在单位内部拥有更多的权限,往往形成一言堂,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则会导致领导干部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仅决策缺乏民主性,而且在具体经济活动过程中不考虑成本和效益,往往为了政绩或是凭个人喜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而导致成本管理工中无序支出较多,这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负责制,行政事业单位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经过集中讨论、科学论证、专家评估及听取广大职工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任何一项行政决策的做出,都需要将成本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源头上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的有效控制,有效地防范成本无序的问题发生。同时,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过程中引入风险防范机制,深入研究行政事业行为的风险性,对行为的风险概率进行掌握,有效地实现对行为风险的控制,避免不正当行为而导致成本增加。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对于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需要加大打击的力度,有效地将各种利益联系切断,防范损害集中利益的事件发生。另外,需要加强对领导的个人监督,使其能够依法行政,办事为公。
三、反对形式主义,减少成本扩张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较强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等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不作为、少作为、不务实、做事浮夸、不解决实际问题、经费严重超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成本增加,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清廉、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及行业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争取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反对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及奢靡浪费之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将服务型机关及公益性窗口的内涵有效地体现出来,形成清廉及高效运转的政府部门,从而有效地实现财政资源的节约,降低成本的支出,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财务预算制度,合理控制成本
相对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较为宽松,财务预算制度不健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把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当作一项任务来抓。因此,学习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做好的工作。事先做好财务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按财务预算规定的成本实施工作,减少额外支出,正确评价绩效,合理计算收入和支出,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素质,使其能够准确、有效地归集分配成本费用。同时,要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定额管理制度,设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