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小说是虚构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可能的真实一种
虽然虚构的真实依托的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这两种真实还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与小说中虚构的真实就像是一对姐妹的人生,姐姐多爱妹妹,多想把她的经验传授给妹妹,都不可能让妹妹照搬她的方式一路走来
这对姐妹,她们各有各的方向,一生中偶尔交叉,偶尔平行交叉是为了看望对方,平行是为了结伴过河
看望之后,过河之后,她们又各走各的路,专注而自由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这些认知可能浅薄,但我觉得怪好玩的
它们彼此之间,又仿佛,又如是,又攀比,又模仿,又关照,又背道而行
今晚 推荐《小说月报》2016年中篇专号3期选载的小说《新年》,分享作者旧海棠创作谈,与收获杂志编辑王继军先生的评论《惜人如惜物》
旧海棠,本名韦灵,1979年生,安徽临泉县人
曾在《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作品》《江南》《西湖》等刊发表小说
这真实与那真实 ——中篇小说《新年》创作谈 文│旧海棠 我在这个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住过一年,曾就这个地方生活的经验写过一篇小随笔,是为一家报纸专栏写的,名字叫《我住在楼上》
专栏每周一篇,内容没有太多限制,东拉西扯地跟城市生活挂边的就行
在深圳生活十余年,一个外来工多多少少对这个城市会有话说我当时是想在这个专栏里放些实在的经验的
专栏后来没写多久,但这个用心去写的经验确实为我后来转写小说铺垫了一条小路
有关新城市的生存视角,有关个体经验的化用
小随笔是写我住在一个吵杂的城中村里,楼挨着楼,小巷弯曲而狭窄,住着这个城市买不起房又不甘心离开的一群人
我住的一栋楼,楼下是个洗足城,我上下班天天经过,有过许多感慨
这样,这个小随笔就写完了
这段生活经历很特殊,我后来仍不能忘那个地方,想要再写一篇小说试试,但写成一篇小说光随笔的那些内容肯定不行
我首先想到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若生出一个人物,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像给人物一个匹配的环境一样,我反过来要为这个环境找一个人物
并希望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新城市背景下的某一种生活经验
这个“新”是指深圳这座新的城市,也是指特定时期由移民大军构建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样貌
这个城市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这个城市孤身一人,没有七大姑八大姨,没有叔伯和兄弟姐妹,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来面对生活,跟同事跟邻里没有一点关系
要写小说,我不免要思考这样庞大的“一个人”是如何把各自的乡村模式下的生存经验转化到城市的?这个转化是物质的,肯定也是心境的
他已从乡村走出,他已在这个城市生活许多年,在城市转型的巨速驱赶下,他若还来不及或者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留下,那么,他将何去何从?专栏文章里自是无处安放这些东西,但小说是个乾坤袋,只要你会装,装得好,从打有人类以来的任何问题还没听说是哪个小说装不下的
我想试试
我当时住的城中村叫岗厦,我住的巷子叫东五坊,可以说关于小说中的地理位置,城中村的样貌,及这个城中村的历史都是真的,都是我实证过的;动笔之前不惜花几天的时间在一个城市论坛上阅读了大量网友写在岗厦村生活的帖子
怀念,吐槽,及爱恨交加
有一篇显然是一个女性的回忆录,写了她在岗厦村生活了十余年村子的变化
她显然是一个要强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没有学历的工厂打工妹当上了白领
(她刚到岗厦的时候,岗厦还保留着部分工厂她最初在这里的工厂上班)她在帖子中提到的时间是从千禧年到2010年整整十年,这个时间长度是可能发展好一个故事的我对这个人动了心,想她做小说的人物 有了这个人物,我多少有了写《新年》这篇小说的信心
能否写好,能否把一些想法装好小说这个乾坤袋是我对这个已知环境下的人物的日常生活能理解多少的问题,所以我接下来所有的力气都将花在对这个人物的日常生活全方位的知晓上
挺冒险的一件事,让这个叫阿风的人物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同一样地方,同一栋楼,同一间出租房
时间的长度虽是很好的,但空间的局限立马显露出来
我意识到这个,心中一寒,我们知道一个外来工的真实生活其实很寡味的,哪怕是十年之久,哪怕这其间她要工作要恋爱
但她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位,就像她是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她的日常生活也就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在她身上发生不了惊天动地的故事,何况还是这么一个局限的空间?发生不了不是想象的能力问题,是一个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可能吸纳多少,最终这种吸纳于一篇小说来说又起到多少作用的问题
因为我在找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对“她”有了期待,希望在“她”身上反映出新城市背景下的某一种生活经验
《新年》的故事是各种前设和局限下的最大挣扎的发生,会想要写这么一个小说真是传说中的“想多了”,肠子都要悔青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中篇,在这之前我还不会写中篇
第一个,若没有这么多的前设是不是会更容易展开一些?反正这个小说写的过程磕磕绊绊,多少事先从别人的“回忆录”中抠下来的情景、多少对话、多少细节临到用时全不中用了,人物还是那个人物,发现都跟阿风没有了关系
最后写完,也是早把之前的这个引路人给忘了,好像干了一件过河拆桥的事情,简直狼心狗肺
我以为小说是虚构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可能的真实一种
虽然虚构的真实依托的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这两种真实还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与小说中虚构的真实就像是一对姐妹的人生,姐姐多爱妹妹,多想把她的经验传授给妹妹,都不可能让妹妹照搬她的方式一路走来
这对姐妹,她们各有各的方向,一生中偶尔交叉,偶尔平行交叉是为了看望对方,平行是为了结伴过河
看望之后,过河之后,她们又各走各的路,专注而自由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这些认知可能浅薄,但我觉得怪好玩的
它们彼此之间,又仿佛,又如是,又攀比,又模仿,又关照,又背道而行
像还不会写中篇一样,我也还不会写创作谈,只能尽可能讲些不是马后炮的话
所以,就这样吧
摘自《西湖》杂志 旧海棠:我住在楼上 我曾住在岗厦村里其中一栋楼的八楼
一楼是一个洗足城,从外面朝里看去,只能看到沙发厚实的背景
我从未进去过,想着若从前面看,沙发前面一定还有一个软凳,以用来放客人的“足”
软凳上一定还铺着与从外面看到的沙发背上搭着的白毛巾一样白的白毛巾垫,质地尚好,视觉也舒服
绒绒的,奶白的沙发是桔黄色的,染媚了灯光那样的光芒,把整个洗足城里的色相弄得暧昧不清
里面有时放邓丽君俏皮而凄婉的歌,有时也放《买卖爱情》那样豪放的歌
放什么样的歌大概跟哪个姑娘的心情有直接关系,她想听了,扭着腰走过去就放了
冬天天黑的早,我下班回来天色已昏暗欲醉那时的洗足城里已经热闹了,有客人推门进,有人迎上去
有时我也会回得晚,约十来点的样子,偶尔会遇着里面的姑娘引客人上楼
姑娘走在前面,客人走在后面客人说:几楼啊?姑娘回:去三楼,二楼满位了姑娘这话说完,又加了一句,就没劲了啊!“劲”字重音客人听着不依了,用空着的手竖起来拍了姑娘的屁股上楼梯嘛,一上一下,下面的手容易够着上面人的屁股
住在这栋楼的人大多知趣,遇着这样的场面,会把脚步放慢些,让她们进去了才上去
知趣放慢脚步的人又多是小青年男女和先生们,中年妇女遇着多是会跟她们挤着走,表情也一副嫌弃的样子
还好这里租房住的打工人多是年轻人,鲜有老人家,不然有老家奶奶辈那样的人见着这场面非吐她们两口吐沫不可
这栋楼的格局显然不是为洗足城准备的,不像一些大型娱乐场所,每家都有内置楼梯,可以关起门做生意
这些在深圳被称作“农民房”的筒子楼格局很简单,占地面积又小,一般一楼是商铺,上面就都是住房了
这家洗足城一楼的一半用来做迎宾区一半用来放三排厚实的沙发就把地方占满了
可能生意做的不错,又开发了二楼和三楼她们上二、三楼是从洗足城内部转上楼层的公共楼梯上所以我们楼上的住客经常遇见她们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夏天,白天就长了,我下班回去的早,从东往西走,望向东五坊幽长的巷子那一头,还可以看见正在变黄的太阳
就是这时,再看洗足城,里面刚开上灯,大多姑娘还没有来,来早的还在梳辫子、画眉、刷睫毛
反正是三三两两的散坐着,不是再晚些时候排成一排的样子也有在指甲上画花的,也有看书的
最好看的要数两个绣花的了,她俩面对面坐着,腿上都铺着一块布,布上摆着彩线,远远就能看到是绣十字绣
十字绣绣片不大,8开纸张大小腿上铺的布也不大,只遮到膝,膝以下白皙的小腿一目了然
若她俩不绣花,看打扮上与其他姑娘无两样,胸脯冒着肉,偏偏是认真绣花的模样专注认真、小心翼翼
低眉引线的样子也好看
可,这叫什么事呢?我每次看见都觉得她俩绣花的场地没选好! 中篇小说《新年》,作者旧海棠,原发《西湖》,《小说月报》2016年中篇小说专号3期选载 中篇小说 风中事 __张 楚 (选自《十月》2016年第4期) 转指甲 __尹学芸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7期) 摇篮与坟头 __陈希我 (选自《福建文学》2016年第6期) 海风今岁寒 __林 森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6期) 短篇小说 出警 __弋 舟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7期) 莫尔道嘎 __徐则臣 (选自《江南》2016年第4期) 宁静河 __王 棵 (选自《芙蓉》2016年第4期) 有凤来仪 __杨怡芬 (选自《作品》2016年第6期) 水果早餐 __陶丽群 (选自《山花》2016年第7期) 开往春天的电梯 __汤成难 (选自《当代小说》2016年第6期) 亲爱的爸爸妈妈 __马 亿 (选自《广州文艺》2016年第6期) 开放叙事 乌蒙山记 __雷平阳 (选自《草原》2016年第4期、《散文》2016年第3期、《广西文学》2016年第2期) 记录我自己灵与肉的见闻(创作谈) __ 雷平阳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 刘醒龙 《小说月报》2016年第8期,2016年8月1日出刊,总第440期 中篇小说专号 香鼻头 __薛 舒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5期) 天仙宫 __尹学芸 (选自《江南》2016年第2期) 出京记 __荆永鸣 (选自《十月》2016年第2期) 东山宴 __孙 频 (选自《花城》2016年第2期) 三岔口 __黄昱宁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 亲爱的小熊 __蓝 石 (选自《作家》2016年第5期) 我在夜里说话 __马 平 (选自《四川文学》2016年第6期) 新年 __旧海棠 (选自《西湖》2016年第6期) 隐居 __小 岸 (选自《山西文学》2016年第6期) 女司机 __侯 磊 (选自《青年文学》2016年第6期) 《小说月报》2016年增刊3期中篇小说专号,2016年7月出刊 2016 小说月报有您更精彩 创刊于1980年的《小说月报》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进步皆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关爱
期待您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定价10元;《小说月报》增刊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 定价 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
订阅可咨询所在地邮局(所),网上订阅可至邮政报刊订阅网(http://bk.11185.cn)、杂志铺网店(http://www.zazhipu.com)、当当网(http://www.dangdang.com)或百花文艺出版社淘宝店(http://baihuaweny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