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出口形势及相关对策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外贸的依存度日益提高,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但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而影响。该危机的影响范围已经从虚拟经济扩展到了实体经济,很多消费大国经济进入了二战后最长的转退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失业、破产,国家购买力受到了打压。这种经济形势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当前中国出口形势分析
  1.中国出口大幅度增长难以实现
  雷曼兄弟的破产到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三大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使世界股指都受到了重创,这次的经济危机影响范围广,对经济的打击大,每个国家都在急切地寻找应对方法。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其成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主体,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促进世界复苏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等国家的扩大内需,而不是传统消费大国的消费恢复。对于中国出口而言,外需市场并没有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形式而改变,因此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实现仍然十分困难。
  2.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商品出口难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严峻,使得各国都积极采取贸易保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但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形式多样化,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的“购买美国货”,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使用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等进行贸易保护。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对全球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些自贸协定对协定外国家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规则壁垒,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较大,可能影响协定外国家在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贸易保护主义依然高烧不退,贸易限制措施有增无减。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14年10月中旬,20国集团正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12.4%,受影响的进口金额达7570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超过1/4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3.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5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中国高端出口产业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大竞争压力,中低端出口产业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二、中国出口平稳增长的策略
  1.制定有效政策为出口的平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应该站在保护我国企业出口的角度上制定有效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形势发展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稳定,需要有有力政策的支持。例如,当前我国应结合TPP的贸易准则,实施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针对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汇率利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提高金融业的内资和外资的准入水平;加快国企改革,增大市场竞争,消除垄断,对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民营化进程;推动劳工标准、环境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或靠拢,在国际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把TPP视为我国在国际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制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劳工标准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国际接轨;要分阶段降低我国制造业的关税水平;放开乳制品、牛肉等食品农产品的配额限制,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