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充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使得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从而有效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关系
1.知识概念的界定。要想对知识管理进行充分了解,首先就必须要对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识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而且其外延也非常的广泛,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却经常将数据、知识和信息不加区分的进行使用,往往将三者的概念混淆,其实知识、信息和数据这三个概念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尤其是在知识管理中,更加应该将三者进行明确的区分。所谓数据,就是指客观事实,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事物属性及其相关关系的一个抽象表示,它是一种结构化的记录,所以数据本身是不具有关联性和目标的。而信息则不同,信息是在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概念,信息实质上就是有意义、有用途的数据,所以说信息大都是由文字和数字符号所组成的,而且这些文字和数字符号都有着特定的含义。知识又是在信息的基础之上,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经过了逻辑或者非逻辑的思维作用,然后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形成的的经验和理论。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知识是信息、经验、价值观和洞察力的一个组合,并且知识还能够对新的内容进行有效评价和吸收,而且在知识中,因人而异的主观成分表现得十分的突出。
知识又可以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所谓的显性知识,就是指的那些可以定义和存取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可以通过文字和科学程序或者数字来进行表达,并且显性知识也是可以沟通的。比如说在教科书中,往往就有着许多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可以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进步来使得知识的转移加快,所以说只要其他人能够取得记录知识的媒介,他便可以学习到存储于媒介之中的知识。隐性知识就是指的那些存在于个人心中的,但是还没有具体或者没有完整调理的一些主观经验,还有思考模式、信仰以及认知模式等都是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的,隐性知识往往无法直接的传达给其他人,其他人要想获得隐性知识,必须要通过观察等间接学习的方式。隐性知识往往都是由技术性技能所组成的,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那些非正式的以及难以掌握的“诀窍”。隐性知识都是根植于行为本身的,而且也受到环境的约束。隐性知识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非常个人化,如个人所知道的技巧、个人的信仰、心理模式等,都是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可以明显发现,这些隐性知识都是因人而异的。
2.知识管理的内涵。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就知识管理而言,如果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分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是相互融合的。本文主要按照以下三种方式来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分类。第一是按照知识的循环过程来进行分类,因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就是知识,因此知识循环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知识循环的过程又包括了知识的获取与收集、知识共享、知识评价和知识创新,在这五个过程中,每一个都包含着知识的创新,所以对于这五个步骤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对这些过程进行管理的时候,还需要一些必要的人力和工具作为辅助,所以说对于这些人力和工具进行管理,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据知识的循环过程来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分类,所强调的是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对象,而且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所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注重的是知识资产的重要性。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结构来进行分类,知识管理结构又可以被分为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面。所谓的信息技术,指的是仅仅将知识作为一个对象来看待,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提供知识手段和工具辅助都是信息技术管理的内容。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因为知识是离不开人这个载体的,而对人的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说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从而形成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知识管理,并且这也成为了知识管理的内容。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因此这种分类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分类,针对这种分类方式,在企业中,加大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管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第三就是按照管理的层次来进行分类,在这种分类方式中,知识管理往往被分为环境层次和实践层次,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