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高职院校的治理困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当前众多高校以发展服务型校园建设为目标,虽然推出众多举措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高校里仍然发生了诸如打砸食堂等众多群体性事件。本文本文对这一现象从民主时代学生权利意识觉醒和强调相互尊重、合作的治理理论角度,探讨当前高职院校的治理的现状、原因和解决途径。
2013年10月28日新京报记者易方兴报道称2013年10月24日,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在学校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廊坊市有关部门经过做学生工作,这起事件大约经过2个小时后平息。事后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学生食堂及购物商品物价,并调整校园封闭时间。这则新闻距2013年11月9日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仅间隔16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热议和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反思。本文对这一现象从民主时代学生权利意识觉醒和强调相互尊重、合作的治理理论角度,探讨当前高职院校的治理的现状、原因和解决途径。
高职院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管理模式和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虽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高职院校历经改革,行政权利泛化,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缺乏仍然比较普遍。由于生源的素质、制度的滞后、市场原则的建立(目标的分离性)等形成了学生、一般教师、党政人员、教授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非线性关系,竞争与合作的非平衡状态导致了校园治理处于一种困境状态。最终信任、合作、相互尊重、承诺成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校园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治理视野下校园的现实表现
1、学生、学校二者有着共同利益,但缺乏相互理解。学校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更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归根到底在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应该有理由去相互合作和协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来提高学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但往往学校的举措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例如学生的起床难、旷课多、补考多等现象较为普遍,学校采取的早锻炼考勤与体育成绩考核、综合素质评定挂钩、晚上宿舍限电停网、加强复习强度等措施学生确并不认可,甚至并不在乎。有些人诚如叔本华对自暴自弃所辖的定义:“当一个人陷入这样一种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而刚性的奖惩机制往往会造成对立甚至群体性事件。在这种状态下,相互的理解则成为了一种不可能,往往一方把另一方的善意理解为不尊重,无法达到产生合作的共识水平。
2、制度创新的滞后性比较普遍。一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制约了高职院校制度的创新。权力的自我膨胀让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成了一个个利益小团体,不能形成一种合力。例如在推进二级管理上进展缓慢,系部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权责对等,往往只是执行部门,决策权受限制甚至没有,再比如学生的学费欠费问题,财务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处管理助贷部门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未报到的学生、办理助贷学生赫然在欠费名单表中等等。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现代性缺乏相应的基础。首先制度制定未能将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头疼医头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比较普遍。制定制度的合理性缺乏事前沟通和事后反馈。往往借鉴没能和实际状况相联系,或者是事前沟通的代表性不足,抑或是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及时性不够等。其次,学生对制度制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漠视。理性思考能力不足也妨碍了制度创新的现代性基础。片面的权利观成了学生拒绝制度创新的挡箭牌。因此,往往会出现一种困境:无论新旧制度的好坏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徘徊成为了一种常态。
3、市场原则在高校中发育的特殊性。有学者主张当前高校治理模式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因此,学生和学校之间更像是消费者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但学生这个角色需要学生承载一些基本的义务,例如遵守课堂秩序,遵守校园规章制度,只有完成这些义务才能享受学校提供的奖助学金、安全保障等服务。片面的强调权利而忽略义务所形成的认识误区会导致一些漠视教师尊严、挑战秩序的行为。比如说把对老师的测评交给一个老是旷课或者上课不听课的学生,与其说是尊重学生的权利,还不如说是对教师自由的侵犯。在教育领域,自由与秩序的依存因错误引用市场原则而被割裂,相互的尊重被相互的失望替代,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一种破坏性的张



发表回复